德庆县坚持“四个结合”积极推动文化名县建设

近年来,德庆县通过坚持“四个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进全县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逾越发展。1、坚持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前后投入8000多万元,对德庆学宫(孔庙)、悦城龙母祖庙、三元塔、三洲岩、华表石、金林水乡等文物单位进行了维修,坚持“有效保护,公道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1是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依照国家文物保护工作“5纳入”的要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把有效保护和公道利用文物资源作为战略重点,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2是文物与旅游的关系。实行“以文养文”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大力开发精品文化旅游线路。3是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关系。重视保护与教育并进,增强法律意识。2、坚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掘、整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丰富资源,大力打造3大品牌:1、打造龙母文化化品牌。重点发掘龙母文化,成立了龙文化研究会:投入2000多万元,对龙母祖庙进行维修,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出版《母仪龙德》1书和《龙母故乡德庆》画册;准备拍摄《龙母传奇》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电视连续剧;计划建设龙母民俗文化:村、龙母文化长廊等。2、打造孔子文化品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牌。投入3000多万元,对学宫(孔庙)进行了修复,重新修建了明伦堂、尊圣义祠、长廊、仰圣园等设施。并通过举行孔子业绩展览、每一年年龄大型祭孔活动、开笔礼等系列活动,大力发掘和宏扬儒学文化。今年,成功举行了第九届中国孔庙保护年会、孔子文化艺术研究会及德庆文化旅游艺术节。3、打造民间艺术品牌。积极发掘、整理狮舞、凤鸡(雄鸡)舞、胡蝶舞、白鹤舞、麒麟舞、龙舞、扇舞,火龙舞、八音舞等民间艺术,每一年举行一次全县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大赛。雄鸡舞、胡蝶舞屡次参加省欢乐节演出,深受好评。德庆舞龙队,连续3届参加中国龙狮大赛获第三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与“中国龙”称号,还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渥太华表演,其中广场舞蹈《龙舞》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优胜奖。3、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开发龙母祖庙、三洲岩、三元塔、德庆学宫(孔庙)、华表石、龙山宫等文化旅游景点,不断壮大旅游文化产业。1是坚持计划布局“高出发点”。在总体上突出“三点一线”布局(即: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盘龙峡,悦城至官圩镇文化旅游线路),2是实行品牌战略“大手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盘活、整合“龙母文化”、“孔子文化”和“古村落文化”3大文化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以龙母祖庙、德庆孔庙、金林水乡为代表的“广东龙之旅――龙母故乡德庆游”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广东旅游的亮点和热门。每一年吸引180多万国内外游客,旅游年综合收入达3亿多元。3是推动配套开发“一条龙”。抓好各景区的公路建设,改良各文物景点的旅游交通、通讯和供电络,加快酒店、商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歌舞厅、健身娱乐业管理和发展,实行城市亮化、绿化、净化工程。4是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一方面,财政加大引导性投入,通过“以文兴旅,以旅促文”的互为增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企业创办旅游服务业。完善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营建出良好的文化旅游投资环境。4是坚持设施建设和精品创作相结合,主要有:文化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近年来,前后投入2000多万元,相继建设了文化公园、少儿艺术活动中心、县城文化广场、镇级文化广场10个、村级文化广场32个、农民文化公园22个。把原县委大楼和县信息大楼无偿移交给图书馆使用,把原县府大楼无偿移交给文化局、博物馆使用。进一步完善“3馆两院1中心1广场”和各文化站配套设施。建设了县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实行“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成立业余创作专门领导机构,并制定《德庆县文艺创作实施方案》,增进文艺创作繁华;建立全县文艺创作中心,应用文化站、文学社络,辅导基层文艺骨干;建立了文艺作品评选制度和奖励制度,设立文艺创作基金等。城乡群众文化繁华活跃。积极扶持组建群众文化演出团队。德庆县业余艺术团、康州曲艺队、群星曲艺队、职工曲艺队、华盛曲艺队、8和曲艺队等艺术团队成为繁华城乡文艺的“六大金钢”,并广泛活跃于城乡文艺舞台上,成为了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几年来,各业余艺术团队累计下乡演出二千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95万人次。充分发挥广场效能,积极培养特点广场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周末晚会”、“节庆演出”、“体育舞蹈”3张名片,广场建成后共演出397场次,演出节目3552个,参演单位2138个,演出人数达33152人次,观众达43万人。获第二届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