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上的人群中常可遇到不明因慢性腹泻患者。脏器检查无病变,大便化验无问题,但就是长期腹泻,或时好时坏,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或食微辣即泻,或在外就餐即泻,甚至紧张即泻,等等。

西医把这种征状称为irritablebowelsyndrome,翻译成中文叫“肠道激惹综合征”或“肠易激综合征”——看看,又是综合征,凡是找不到病因的病症都模糊成“综合征”——治疗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运动、锻炼身体,或干脆就把它当作植物神经紊乱或神经官能症来治。

传统中医则会明确地告诉你,这叫太阴病。

在人体的圆运动中,太阴湿土在少阳相火之右,阳明燥金在太阴湿土之右,太阳寒水在阳明燥金之右,少阳相火一路降下来,蛰入水中,“火在水下则生气”,水脏温暖则人体康健。若少阳相火当降不降,相火炎上,“火在水上则生湿”。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阴湿土》曰:“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

《四圣心源·杂病解·泄利根源》曰:“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慢性腹泻,是脾阳虚的一个显著标志,治疗和恢复并不算难,但不及时干预,靠身体硬抗,长此以往,则会逐渐引起其他脏腑的一些病变。例如久泻可能出现肠道息肉甚至肿瘤,可能导致肾阳虚,也可能导致阳虚型的冠心病。尤其是到了老年,后门不固,可能突然发生泄泻不止而脏器衰竭。

最后再抄录一段《四圣心源》谈口腔溃疡的一段文字,不另阐述,读者诸君自己消化并比较西医的治疗方法:“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熟。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者,胆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剧也,迭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利愈加而疮愈增矣。”

版权声明:引用本文观点时请注明出处。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