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胃下垂大家都听说过吧!简单地说,就是胃不在它原来的位置了,而是垂了下去。这个病,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一些体质瘦弱,个头较高的人,容易如此。除此之外,不仅老年人容易胃下垂,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胃下垂。

关于胃下垂是不是一种病,相信一直是有争议的。不少人认为,人老了,肌肉松弛了,没力气托住胃部,胃自然要下降,是不用治的,但我想告诉大家,发现胃下垂一定要及时采取妥当的应对方法。为了给大家讲得更透彻一些,那今天咱们的主题就定为胃下垂吧!

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是: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与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通俗的讲就是胃部和周围其它组织的连接不那么紧密了,它不能被牢牢固定在原来的位置,而是顺着重力下垂,脱离了原本的位置。

◎八岁手绘

那怎么才算胃下垂呢?

如果位置发生了异常,只要站立时胃的最低点进入到了盆腔内,这种情况就称之为胃下垂。根据下垂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大部分是属于轻度和中度,重度的胃下垂有时还会合并肠道的下垂。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胃下垂,就像我刚刚说的,体型瘦长、形体消瘦、中老年妇女更容易发生胃下垂。女性分娩后腹腔压力下降,也可能会出现胃下垂。

大部分胃下垂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很多人在诊断胃下垂后焦虑不安,反而导致胃部不适,加上不断四处求医,加重了精神压力,导致胃部越来越不好。

部分中度以及重度的胃下垂患者常有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和呕吐的表现,进食量较大、饭后活动则会加重以上的不适。然而经常胃部不适会加重心理负担,影响休息,最终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也会反映到胃中,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胃下垂的危害也不全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导致的。

胃下垂还会导致胃部蠕动能力下降,胃部消化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患者会有消瘦、乏力、低血压、心悸和眩晕等表现。由于脏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胃下垂的发生一般都是系列性的,即发生胃下垂的患者,都会伴有其他脏器的下垂。其中横结肠下垂,会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粪便的通过会变得缓慢。最终导致便秘、排尿不畅、尿不尽等症状的发生。

另外,胃下垂患者往往会因身体长期不适带来的折磨,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所以胃下垂患者也常会出现失眠、头痛、焦虑、抑郁等情况。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得胃下垂了呢?

很遗憾,单靠症状是不能诊断胃下垂的。但如果您经常在餐后出现隐痛,吃得越多,疼的时间越长,并且饭后活动还会加剧这种疼痛时,医院做检查。内镜一般来说是检查不出胃下垂的,要做钡餐才行,但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到时一定要听从医生指示。

中医对胃下垂的认识由来已久,如《灵枢·本脏》篇云:“脾应肉,肉?(jùn)坚大者,胃厚;肉?麽者,胃薄。胃不坚;肉?小而麽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什么意思呢?主要意为身体肌肉坚壮者胃厚;肌肉消瘦者胃薄;肌肉消瘦与身材不相称、肌肉不坚实则胃下垂。其后,历代医家虽未对本病作专篇论述,但普遍认为,本病乃长期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宜而发病。

中医里的胃下垂

胃下垂从病位上看首属脾胃,临床也多见其他原因,例如气虚、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相互夹杂,所以在考虑脾虚气陷的同时,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