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58.html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外感病,经过十三天,邪传阳明而见谵语的,是胃肠有实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攻下。内有热者,如果小便通利的,大便应当坚硬,现却反而出现腹泻、脉象调和的,可以断定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错误的治法。假如不是误治导致的腹泻,而是虚寒性的腹泻,脉象应当微细,现脉象反而平和,是内有实热的标志,说明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其大便虽通而实热未去,应当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本条当与上一条互参,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两条都是伤寒十三日不解,共同点都是误用丸药泻下,病人有下利的症状。不同点是上一条主症是胸胁满而呕兼日哺所发潮热,本条的主症是谵语。胸胁满而呕属少阳病,日哺所发潮热和谵语都属于阳明病。所以上一条是少阳阳明合病,这一条是于阳明病。

内有实热,必然会加快人体津液运行,人体要通过排出津液来散热。人体津液排出的途径主要是出汗与大小便。本条没有大汗出的症状,因此津液排出主要渠道是大小便。如果这个人小便通利,津液大多从小便排出,大便当硬,这是个正常状态。现在患者小便通畅反而大便下利,这就是不正常的了。通过切脉,发现患者是平和的脉象,这样才知道,患者这是医以丸药下之而导致的下利,因为虚寒下利,应见脉微、脉沉,或者脉无力。

关于本条中的“脉当微厥”,历代医家的看法不一。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厥者,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也。显然,黄元御认为“微厥”是指微脉和厥脉。关于厥脉,脉经中没有记载。黄元御的说法应该来自《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但是大多数医家认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是王叔和所作,并非仲景亲笔。除此以外,《伤寒论》中也再无关于厥脉的条文,在历代医家临床中也几乎没有见过关于厥脉的记载。所以,黄元御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自下利者,脉必微细,手必见厥,而反见脉条畅手足温和者,此非自利。可见,曹颖甫认为脉当微厥是指脉微细和手足厥冷,可是手足厥冷并不是脉象,所以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脉当微厥,脉应当微,当沉而无力。厥就是微得很的意思,这个脉应当很微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寒,脉很微了。脉当微厥这四个字有争论,我讲就这么讲了,脉当微厥,脉微得很厉害就叫厥,厥者极也,就是脉很极微。有的说是脉当微结;也有讲脉微而手足厥;也有说脉当肢讲,肢当微厥,说法很多了,我的意思就是微得很厉害。

比较来看,在以上三种说法中,我认为刘渡舟老师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也更切合实际。

前文分析过,泻下丸药性热。患者本来就是里热盛,以热攻热等于火上浇油,服用丸药攻下之后,患者不仅原本的里热未除,又增加了丸药的毒热,这就是患者热毒内盛的原因。本条和上一条患者都有下利,上条患者有潮热,仲景用芒硝,本条患者有谵语,仲景大黄芒硝合用,可见仲景用芒硝和大黄的目的不是通便,而是泻热和排毒。

郝万山说:“阳明腑实证,是由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和腹部的实证两组证侯组成的。如果只有第一组证侯,充其量可以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侯,这不是外感病而只是杂病的“腹满”中的实证,不能称为阳明腑实证。只有两组证侯同时存在,才可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当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明显,而腹部的实证表现较轻时,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了,因调胃承气汤是重在泻热的方剂”。郝老师这里用的“热毒”两个字很有意义,如果只是里热,应该用白虎汤而不应该用调胃承气汤。

本条患者有谵语,证明其是热毒内盛,但是患者同时有下利,没有任何腹部的实证。按照郝老师的分类标准,本条不属于阳明腑实证。《伤寒论》有关调胃承气汤的原文有以下八条: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中这些有关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同点是患者都是里热明显,但只有条和条中患者有明确的腹满证。因此,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和白虎汤的适应症更相似。由此可见,郝老师判别调胃承气汤适应症的标准值得商榷。至于何时当用调胃承气汤,何时当用白虎汤,我们结合以后的具体条文再做详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