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但夏季尤为高发。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由于小儿体质纤弱,脏腑娇嫩,容易受到饮食不节和寒温失调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引发泄泻。泄泻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水湿内停,谷物滞留,形成糟粕合污的病理状态。在临床实践中,泄泻通常可分为寒、热、虚、实四种证型。具体而言,伤食泻是由于饮食过多、消化不良所致;热泻是由暑湿化热或外感风温所致;寒泻是由风寒之邪入侵胃肠或脾肾阳虚所致;脾虚泻则是由久病久泻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权所致。此外,泄泻从总体上看主要是湿盛所致,从脏腑角度看,主要是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所致。在临床上,治疗泄泻需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伤食泻需消食化积、导滞通便;热泻需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寒泻需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脾虚泻需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此外,对于久病久泻的患者,还需注重调理脾胃、固本培元。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证,过去多发于夏秋季节,但现在由于饮食不当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年都有可能发病。对于小儿泄泻的治疗,健脾燥湿是一个重要的法则。湿邪是导致泄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祛湿是治疗泄泻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饮食方面,家长应该注意控制小儿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生冷食物和厚味菜肴。对于婴幼儿,特别要注意护理,奶瓶、水瓶等都要煮沸消毒。在治疗方面,以山药、扁豆、苍术、鸡内金为基础方,其中山药味甘气香,入脾、肺、肾经,助脾利湿,是治疗小儿泄泻的主药。扁豆入脾胃经,性味微苦,芳香悦胃,有醒脾助胃、疏化水湿的功效。鸡内金入脾胃经,性味甘平,能助脾健运。全方同伍入脾胃,有调和脾胃、平衡阴阳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随证加减药物。如外感风寒可加葛根、黄芩;暑感可加香薷、藿香;伤食泻可加焦三仙、木瓜等。在治疗急性腹泻时,要注意祛湿勿忘健脾;而在治疗慢性腹泻时,则需慎用苦寒药物。对于急性腹泻,如果症状较重需要用止涩药物,但要注意护正祛邪,避免过度使用而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