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补黑色素最快 http://m.39.net/pf/a_4933860.html

结直肠癌,一般也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3位。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翻了一倍!国家癌症中心曾发布最新癌症数据,一个人一生患癌风险竟高达36%,其中约有1.2亿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近万人患有肠癌或早期癌前病变。每年新发近40万例,死亡近20万人,死亡率达到了5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结直肠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已超美国,其中,年轻人发病比例增加,总体发病平均年龄已趋向于发达国家,而且,85%的患者诊断时多为晚期。

8大高危因素

1.吃得太精细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尤其是经过煎、炸、熏、烤后的食物,是直肠癌常见的危险因素。腌制食物、精细纤维素的摄入,也被认为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与之相反,新鲜蔬菜、水果等在提供机体粗纤维的同时,可以补充机体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对机体抗直肠癌有保护作用。

2.红肉、油炸、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

红肉中含量较高的血红素铁已被证明可通过刺激内源性致癌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在高温下烹饪肉类会导致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两者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加工过的肉类,例如香肠,通常在高温下烹饪,会更大程度地产生HCA和PAHs,而且加工肉类的脂肪含量高于红肉,因此可能会通过合成二级胆汁酸而刺激肿瘤的发生。

3.肥胖肥胖的人群,其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增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另外,身体肥胖也会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4.过度饮酒乙醇氧化的有毒代谢产物—乙醛,可使结肠细胞致癌。同时,较高的乙醇消耗会使机体产生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的增加,从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酒精可作为致癌物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影响激素代谢或干扰类视黄醇代谢和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5.吸烟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且与吸烟的年限和总量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吸烟量每增加10支/d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8%,吸烟量每增加10年包(年包:数值=吸烟量×吸烟年数)则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4%。6.炎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其结直肠癌发生率增高。左半结肠病变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而全结肠炎患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5~15倍;据估计,10~20年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癌发生率为0.5%,其后增加至1%。

7.遗传因素

结直肠癌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散发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区别主要是环境和遗传的作用大小不同,在遗传性结直肠癌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大。

家族史是遗传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患癌的危险度同家族史密切相关,而且危险度的大小与家族史中结直肠癌亲属的数量、是否为一级亲属以及发病年龄等因素相关。8.其他因素缺乏运动、糖尿病、胆囊结石、阑尾炎术后等也与大肠癌有关。

10个警戒信号

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大多没有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痔疮和肛瘘等。因此,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的“十个警戒信号”。

10个警戒信号

1、突然体重减轻。

2、原因不明贫血。

3、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4、腹部有块。

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

6、大便中有脓血或黏液血便。

7、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

8、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

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10、检查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9类高危人群

1、肠癌高发区的成人:我国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左右,故我国肠癌高危人群可定为35-40岁。在地区分布上,主要以一线大城市如北上广深为最高,这可能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相关。2、结直肠腺瘤患者:许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结直肠癌粘膜较无腺瘤的正常粘膜癌变的可能性高倍,而结直肠腺瘤患者在初次发现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又将发生腺瘤,因此结直肠腺瘤患者在治疗后仍应严密随访复查。

多发性家族性息肉为一类遗传性疾病,约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遗传,一般于8-10岁始出现多发性的结直肠腺瘤(大多数为管状腺瘤,个别为绒毛状腺瘤),20岁左右时,整个结直肠可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积极治疗,大部分在40岁左右可出现癌变。

3、以前患过结直肠癌者:约有2.5%-11%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可再患原发性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还应作为高危人群随访观察。4、血吸虫病患者。

5、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国外有学者报告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直肠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所以可能是高危人群。

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主要危及病变持续活动者,而一时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危险同正常人接近。7、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大量研究发现,肠癌病人家庭成员的肠癌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左右,统计分析表明这主要是与共同的饮食结构有关,而与遗传关系不明显。另外,石棉工人、有乳腺癌病史等也应注意患肠癌的可能性。8、遗传相关疾病:以下疾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腺瘤性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错构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Juvenile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结直肠癌、IBD尤其是UC或慢性肉芽肿性结肠炎。9、其他:免疫法粪便潜血阳性或慢性腹泻、经常黏液性血便或慢性便秘者。上述这9类人群,要提前进行筛查,筛查的起始年龄建议在40岁前,筛查手段主推肠镜。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更要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干预。

4种筛查手段:一指三检查

1、直肠指诊:可以发现80%的直肠癌,但对直肠之外的大肠无能为力。2、粪便检测:粪便检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检测出血,一类是检测上皮细胞分子标记。粪便潜血试验分为愈创木酯法和免疫化学检测(FIT),前者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如:红肉、生辣根、萝卜、西蓝花),后者则无需限制饮食。FIT适合在家中连续排便检测,对于癌症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4%。可每年或每2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以筛查结直肠癌,如出现阳性结果可进行结肠镜检查。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在特定条件下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3、血液检测:FDA批准检测血液甲基化SEPT9DNA用于筛查结直肠癌,但尚缺乏相关获益的研究数据。对结直肠癌检出率的敏感性为48.2%,特异性为91.5%,阳性预测值为5.2%,阴性预测值为99.5%。4、金标准——结肠镜检查:90%以上的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肠镜可以直观地发现,并能够取检、及内镜下切除以绝后患,因此,肠镜检查既能筛查、预防,又能治疗。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6个预防建议

1、运动: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久坐,减肥。2、健康膳食:平时多增加粗纤维、新鲜蔬果、鱼类、坚果类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3、咖啡:结肠癌患者每天摄入4杯或以上的咖啡,复发或死亡率大大降低,总生存期也显著延长。4、阿司匹林、叶酸、维生素D:50岁以上人群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mg/天),服用3-5年以上的收益最为明显,可将罹患风险降低一半。血浆中高25(OH)D水平可有效降低高免疫反应水平者的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叶酸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了「双重作用」:(1)未发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降低发病风险;(2)得了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促进癌症进展。5、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刺激。6、重视早期筛查:结直肠癌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影响的漫长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接近90%的结直肠癌是经历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在腺瘤阶段就切除干净,就可能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因此,一般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者,更应引起重视。

点击“阅读原文”,检索更多文章。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