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酒精性肝病属于肝脏疾病的一种,引起该病症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大量的饮酒,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肝病患者身上均有体现,只是程度的差别,相较于正常的菌群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数量的降低,但是革兰阴性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肝损害越严重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就会越严重,从而使得肝病更为恶化。肠道菌群重建能抑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产生,对保肝有积极的作用,达到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的目的。
01肠道微生物和酒精性肝病的关系在病理状态下,肝脏和肠道微生态之间常相互影响。酒精性肝病患者体内肠菌群失调是导致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双歧杆菌等结合肠黏膜细胞形成天然的保护膜,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紊乱,肠道内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一系列细胞炎性因子,对肝脏进行攻击;此外TNF-α激活肠道内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导致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松解,肠黏膜细胞之间紧密连接下降,从而使得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使平滑肌收缩增强,常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使肠道炎性反应加重。
02实验研究
该研究对酒精性肝病同时出现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进行观察,探索应用重建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而发挥治疗腹泻、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医院入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病伴慢性腹泻患者90例。纳入标准:所选病例都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年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腹泻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腹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者进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噬肝病毒感染性及肝硬化以药物性、免疫性、中毒性肝损伤;肠道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根据信封随机抽签原则,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为40例和50例,2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服用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含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活菌数不低于1.0x联合谷氨酰胺颗粒治疗。2组都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1个疗程。2组都给予标准保肝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mg、胸腺肽80mg、丹参20ml静脉滴注,1次/d。
2结果
2.1总有效率比较
经过判定,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0%。与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7.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肠道菌群变化比较
经过观察,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与肠球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乳酸菌含量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肝功能变化比较
经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03实验研究结果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与肠球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乳酸菌含量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重建直接作用是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
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重建能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直接损害肝细胞的作用。益生菌属于特殊的微生物制剂,能够对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起到调节和改善作用,发挥肠道菌群重建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治疗能提高肠道黏膜完整性以减轻消化道通透性,而乳酸菌治疗能降低试验鼠内毒素血症和酒精引起的肝损伤;且乳酸菌能够阻止肠黏膜屏障的崩溃,减少肠道细菌异位定植。
结语
总之,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重建治疗慢性腹泻能提高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