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礼拜后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往年这个时候有贴三伏贴习惯的小伙伴记得要去贴初伏的伏贴哦!现在是伏前加强期,此时做艾灸可治冬病。

时至初伏,三伏天快来了。趁着借助天地阳气旺盛,做做艾灸吧。可以祛湿排寒,温阳补虚,对寒虚症状的改善,事半功倍。

何谓艾灸

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名医别录》

灸,烧灼的意思,是传统中医四大疗法之一。以艾叶为灸料的灸法,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吃凉腹泻、容易感冒、鼻炎流涕、关节冷痛、痛经、脚冷爱上火、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白带清稀量多……这些由于阳气不足、寒湿重、气血不通等引起的问题,都可以用艾灸调理。

几种常见的灸法

直接灸

最传统的灸法是把艾绒揉成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

艾炷和皮肤之间隔垫物品,如姜片、蒜片、盐、附子等。例如隔姜灸:鲜生姜切成直径30毫米、厚3毫米的薄片,中间用牙签扎几个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部位,一般灸5~10柱,如果感到烫,可移动、提起姜片。适合寒症。

艾条悬灸

手拿艾条对准穴位,在高于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感觉温热而不灼热为好。比起直接接触皮肤的灸法安全许多,而效果又比温灸器更好。

热敏灸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因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过临床针灸而出名,属于临床针灸替代疗法。该技术疗效显著,是当今唯一能真正走出国门的灸疗技术,它在传统灸疗上进行创新与突破,治疗范围广泛,对临床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枕神经痛、慢性腰肌劳损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

适用症状

脸上长斑、月经不调、痛经、风湿、频繁长痘、坐骨神经痛……这些大多数和经络不通,体内有毒素湿气有关。艾灸贴可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经期清理排出血块。可单独使用,也可艾灸完,贴在艾灸后的部位。(可以滴些艾叶精油效果更好)

一些用艾小技巧:

艾灸前:

1.刚做完运动出了大汗,或者劳累,精神紧张,饥饿时不要马上艾灸。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温度高于体温。

艾灸时:

1.艾灸时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尤其是久病后、或者素来体质虚弱,老人、小孩灸的时候,灸量宜小。

2.在艾灸的时候,忌喝冷水,吃冷的东西,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3.艾灸时最好不要在有风的地方,这样风邪容易进入人体,反而会加重病情。

艾灸后:

1.艾灸后最好补充一杯热水,最好稍稍有点烫嘴的。

2.艾灸后不要碰一切冷的东西,如果要洗手,也要用热水。尤其是有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的患者。

常用灸法取穴

吃凉腹泻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容易感冒、鼻炎

大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正坐低头的凸起的大关节下方)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痛经、白带多、卵巢囊肿

神阙:(肚脐眼中央)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关节冷痛、皮肤湿疹

艾灸阿是穴(患处)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注意提醒

1.酒醉、吃撑、极度疲劳、情绪激动、爱爱后等气血波动剧烈的情况不宜艾灸。

2.孕妇不宜艾灸。

3.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有高血压的人艾灸遵医嘱,艾灸时要注意血压变化。

5.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赞赏

长按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