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炎炎夏日,62岁的郑老伯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原本平静的午后,被突如其来的腹泻打破了宁静。
短短一天内,他腹泻了近30次,体温飙升至39℃,被家人紧急送往了浙江大医院。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郑老伯的体内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异常升高,血清中降钙素原更是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感染。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医生迅速判断这可能是由细菌性胃肠炎引发的,且细菌已经入血,诱发了脓毒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这场健康危机的“元凶”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医生的询问,郑老伯回忆起在发病前一天,他独自在家时,把冰箱中存放了三四天的辣椒炒腌肉拿出来热了吃。
虽然腌肉看起来并未变质,但正是这盘在冰箱中“沉睡”了数日的菜肴,成为了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
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冰箱是用来保鲜食物的,为何还会成为细菌的温床呢?
医生解释说,冰箱并非万能的,虽然能延缓食物的变质过程,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细菌的生长。
部分细菌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活力,甚至进行繁殖。
此外,如果冰箱长期不清洁,还会成为细菌的滋生地,污染原本“干净”的食物。
例如,常见的“李斯特菌”、“耶尔森氏菌”和“沙门氏菌”等,都能在冰箱中存活并污染食物。这些细菌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事实上,每年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
广东江门的一位30多岁男性因食用隔夜的生蚝和包菜茼蒿而中毒。
广州一女子则因食用存放在冰箱中的炒鸡饭而持续高烧不退,最终陷入昏迷。
吉林松原的张先生一家更是因为食用了在冰箱中冷藏了两天的西瓜而集体食物中毒。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广大市民在享受冰箱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清洁冰箱,保持内部环境的干净卫生。建议每隔一到两个月对冰箱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包括清洗冰箱内壁、抽屉和隔板等。
2.将生食和熟食分开放置。生食最好经过相应处理后再放入冰箱,而熟食或开封过的食物则应密封存放,以防交叉污染。
3.注意食物的冷藏时间。一些易腐食品如切开的西瓜、剩菜剩饭等,应尽量在短时间内食用完毕。如需长时间保存,可选择冷冻方式。
4.禁食生水、生肉,少吃生冷食物。这些食物中可能携带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5.对于隔夜饭菜等需要再次食用的食物,务必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健康风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