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院
微量元素只是微量营养素的一部分,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而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上的化学元素,如镁、钙、钠、钾、硫、磷。微量元素,指的是占体重0.01%以下且为人体所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锌、铜、碘、硒、锰。已被世界公认的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三类:
1、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碘、锌、铁、硒、铜、钼、钴、铬等;
2、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锰、硅、硼、矾等;
3、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元素:氟、锡、铅、镐、汞、砷、铝和镍等。
微量元素摄入过量、不足、不平衡,当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异常时,便会引发疾病:
缺铁会导致贫血;
缺锌会影响食欲;
铅过量会引起铅中毒;
氟过量会引起氟斑牙
宝宝有必要检查微量元素么?
下列情况,没必要做微量元素检查:
1、6个月以下的宝宝,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微量元素是足够的。
2、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了营养丰富的辅食,也不会缺乏。
3、1岁以上的宝宝,不偏食,营养均衡,不会缺乏。
所以只要孩子饮食均衡,生长发育正常、进食正常,是不会缺乏微量元素的。早在年,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国卫办医发〔〕29号)就指出:除了针对儿童疾病必需的检查,不得将微量元素作为体检项目进行检查,特别是对6个月以下的宝宝。
但当出现下列情况则需要考虑进行微量元素检查:
1、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慢性腹泻。
2、挑食、偏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3、贫血。
4、免疫功能紊乱,反复呼吸道感染。
5、某些皮肤病。
常见的微量元素检查方法
常见的微量元素检查的方法有两种:
1、以头发为标本进行检查。
由于头发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头发中检测到的微量元素只能反映人体几周前的情况。此外,如每个头发的发质、环境的污染、洗涤的方法、使用的洗涤剂、取头发的部位、取头发使用的工具以及化验室内的环境、各家使用的检验仪器的不同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所以临床参考价值也很有限。
2、血液检测包括指尖血和静脉血。
指尖血的创伤小,但采取过程由于挤压,会混入一些破碎的细胞和组织液,即使是从第二滴血开始采集,标本极易污染,结果也会存在误差。静脉血相比指尖血似乎更能准确反映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值。但实际上测出的微量元素血液值并不等于身体内的含量。因为微量元素不只存在于血液中,更多的微量元素在细胞,组织中,这些微量元素是没有办法检测的。而且很多微量元素存在于血液中只是极少量,有的微量元素甚至还不到身体储存量的1%,静脉血检查只能反映身体血液中瞬间的必需微量元素和一些常量元素的情况,在采集标本过程中也极易受到污染。所以即使采集静脉血测量微量元素,对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估也没有意义。
检测结果是否一定有意义?
一句话,即使查出来了,也不能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某类元素。因为各种元素在人体内不是均匀分布的,且大部分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所以即使通过抽静脉血检测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也不能用来确定宝宝是否真的缺某类元素。比如:人类身体中的钙99%存在骨骼和牙齿中,余下的1%的钙常以结合的或游离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混溶钙池”。其中血钙在体内的含量还不足1%。体内的铁分为储存铁和功能铁。储存铁是以铁蛋白和血铁黄素两种形式存在于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和骨髓中。大多数功能铁是以血红素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锌以酶的成分之一存在于人体内,主要分布在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体液及分泌物中。大约60%的锌储存在肌肉中,30%储存在骨骼中(在骨骼中的锌不易被动用),而血液中含量很少,不到总锌量的0.5%。在人体内50%~70%的铜分布在肌肉和骨骼中,20%分布在肝中,只有5%~10%分布在血液中(血液中的铜主要分布在细胞和血浆之间)。所以说,通过一点点的静脉血化验,得出一丢丢的数值,就拿来代表宝宝体内微量元素或常量元素的营养状况,是不准确且临床意义不大的哟!微量元素缺乏时,药物补充和食补都很重要
富含铁的食物:红肉类(猪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猪肝、鸡肝、鸭肝)、动物血(注意应是检疫过的!)、蘑菇、黑木耳、海藻类、黄花菜、紫菜、苔菜、油菜、腐竹、芝麻、鸡胗、大豆、蚌肉、桑葚、藕、茶叶、杏仁等。
富含锌的食物:海鲜类、红肉类、动物肝肾、羊肚菌、螺蛳、芝麻、黑鱼、蛋类、奶制品、大豆制品、核桃、糙米、粗面粉等。
富含钙的食物:奶类、豆制品、坚果类等(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转化和吸收)。
富含硒的食物:海鲜类(鱿鱼、海参、蛤蜊、干贝)、魔芋、鱼子酱、淡菜、动物肾(猪、牛)、蘑菇(红蘑、松蘑、白蘑)、海米、鳟鱼、黑鱼、牛奶等。
推荐阅读儿童肠道营养支持,一篇概括!好书推荐《高危儿管理》出生3天就换血?新生儿黄疸,务必绕过这几个“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