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慢性肾炎,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种离自己很遥远的病,身边也很少听说有患此类疾病的人。殊不知,我国肾病的发病率高达10.8%,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曾染上过慢性肾炎。因而,这也是慢性肾炎罕见却可怕的地方,因为它在患病早期罕有症状。
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里,肾脏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同时也最耐劳的一个。于是,即便两个肾已有75%的功能出现损伤,患者依然不会感到不适或出现明显的异常。这也导致了很多患者一旦意识到求医问药,慢性肾炎早已肆虐多年,让肾脏变得不堪负重。
其实,尿液是反映身体肾脏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有不少患者因忽视尿常规检查而不能及时发现疾病。因此,定期做尿常规检查(特别是怀疑自己有肾脏方面问题时)利于及早排查疾病。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或深黄色,主要来自于尿色素,是尿胆素或原胆素与一种多肽结合而成的物质。虽然多数肾病患者的尿色均有改变,但不同病种却有所不同。如果尿液很淡或近乎无色,除饮水过多外,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肾病;如尿色发黄可见于发热、饮水少或大量呕吐、腹泻致使机体脱水;深茶色尿、胆红素尿,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横纹肌溶解等;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生活中最常被提及的当属血尿,顾名思义就是小便中有血,为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血尿不是病,但却是很多疾病的先兆,最常见的就是结石、尿路感染引起的血尿和膀胱癌、肾癌引起的血尿。
有结石和尿路感染引起的血尿,往往因为疼痛和频繁而被患者重视,会及时就诊。可是,由膀胱癌引起血尿通常是不痛的,并且早期尿血频率很低,几个月才一次,往往被忽视。因此,医生建议只要出现血尿,不管量多少,疼痛与否,很久才一次,也要引起高度警惕,医院专科进行检查。
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24小时尿量在毫升左右。当肾脏出现受损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尿量则会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少尿、多尿及夜尿增多等。24小时尿量若经常超过毫升者称为多尿。
倘若24小时尿量少于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毫升,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称为无尿。夜尿增多是指晚上6点至次日清晨6点的总尿量多于白天的尿量。
正确的留取尿液方法为取中段尿。尿液标本按检验目的分类,常用的是随机尿,由于方便,常用于门诊,但会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影响。晨尿标本不受上述因素干扰,最适合用于肾脏病患者的尿液一般检查。收集方法为将2—5毫升的尿液标本留取于清洁、干燥的容器中。
当尿液检查出现异常时,须进一步做相关的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当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再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以进一步明确临床分型,了解肾功能变化等,有助于临床诊断。必要时施行影像学检查包括肾脏B超等,了解双侧肾脏大小、结构变化以及是否有先天解剖畸形,帮助医生及早诊断,及时处理。
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因此肾脏无论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都可以在尿液里反应出来。况且如今尿液检查简单方便,建议自认为健康的人群也应坚持定期尿检,大约每半年一次,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患有肾病或有家族遗传病史,就更应该根据病情进行定期检查,以防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