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成长记(41)
半夏泻心汤
宋本《伤寒论》:连芩参半草姜枣
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已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亦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同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桂林本同宋本
徐大椿:
方煮服法同宋本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已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亦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本证仍在则即用本方治之,若心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指“不痛”二字,痞证尤的,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比宋本条辨少“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桂林本为硬痛)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以水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故其所治之证,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
柯琴: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证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若有下证,亦有大柴胡,而已他药下之,误矣。误下后有二证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条本为半夏泻心汤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与痞,未及他证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汤也,三方分治三阳,在太阳用生姜泻心汤,以未经误下而心下痞硬。。。在阳明用甘草泻心汤,以两番误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在少阳用半夏泻心者,以误下而成痞。。。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尤在泾:
结胸及痞,不特太阳误下有之,即少阳误下亦有之,柴胡汤证具者,少阳呕而发热,及脉弦口苦等症具在也。。。蒸蒸而振者,气内作而与邪争胜,则发热汗出而邪解也。。。其满而不痛者,则为痞,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痞宜半夏泻心汤
按: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钱潢:
此条当在少阳坏病中,因属痞证,故类附于此
此以邪在少阳而成痞结,故不曰太阳,而但以“伤寒”二字冠之也。。。蒸蒸,身热汗欲出之状也,振者,振振然摇动之貌,即寒战也。言肤体蒸蒸然,却发热汗出而邪气解矣,其所以战而后汗者,以下后正气已虚,难于胜邪,故必战而后汗也
。。。总当因时制变,因势定形,就形以定名,因变以施治耳,故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方义:半夏辛而散痞,滑能利膈,故以之为君。。。干姜温中,除阴气而蠲痞,人参炙甘草,大补中气,以益误下之虚,三者补则气旺,热则流通,故以之为臣,黄芩黄连。。。苦以开之之义,故黄连亦仅用三倍之一,以为之反佐,大枣和中濡润,以为倾否之助云
沈金鳌:
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同者,此为痞也,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许叔微曰:误下之变,结胸则其偏于半表者也,心下痞则其偏于半里者也
陈伯坛
。。。但满而不痛者又何耶?胸上不通故心下痛,结胸则如彼(大陷胸汤)胸上稍通故心下不痛,痞证又如此也,况晦盲之状,必无应物之灵,其满而非鞭也,心下如茅之塞,其满而且鞭也,心下如石之顽。。。以其不按之固不痛,按之亦不痛,阳神茫昧无感觉故也,曰此为痞,别处纵不痞,而此处独痞,柴胡证一变至此,柴胡不中与之,非撇开柴胡也,言外见立方不外从柴胡脱胎而出,回应大小结胸,又与柴胡证相参错,觉夹缝中自有承上启下之柴胡证具,一转瞬而痞状成,一翻手而诸泻心汤又揭矣,宜半夏泻心汤句,详注于后
泻心非攻心也,亦非泻之欲其下也,一洗心下之邪而空之,如以浍泻水之泻,瞬息便涤荡无遗也,妙与心下之下无抵触。。。何以命曰半夏泻心耶?非为其呕也,君半夏以直接其胸,就令胸有遗邪,有半夏在,毋庸议及小陷胸汤也
唐容川:
小柴胡证,大陷胸证既各不同,而痞证更须分别,太阳伤寒至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欲从枢外出之象,其余皆为柴胡汤证悉具,医者不用柴胡,而已他药下之,下之犹幸其不下陷,所具之柴胡证仍在者,可复与柴胡汤,此虽亦下之,却不为逆,服药之后,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一胜,则邪气还表,必蒸蒸而振,蒸蒸者,三焦出气之象,振者,雷出地奋之象,却发热汗出而解,少阳枢转,气通与天也,若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宜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乃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成此为痞,痞证感少阴之热化,无少阳之枢象,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一节复以小柴胡证,大陷胸证夹起痞证,言大陷胸不可也,即柴胡亦不可与也,特出半夏泻心汤一方,以引起下文诸泻心汤之义
《浅注》以小柴胡证,大陷胸证夹起痞证,不知此三证原是一串,故仲景连及之,并非借宾定主也。。。修园注痞是发于明证,尚欠分晓
师于此证,间日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在者。。。医者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枣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离其宗如此
曹颖甫:
此承上凡柴胡汤病症节引起误下成结胸,误下成痞之变证,水气入里,胃不能受,故呕,太阳表证仍在故发热,有表复有里,故曰柴胡汤证具,非必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下痞硬,小便不利”诸证也,误下不见变证。。。兹不赘述,若下后变证,见心下满而硬痛,则痰涎停蓄中脘,为宿食阻格而不下,故用甘遂,硝,黄,以通之,设胸满而不痛,不因误下而始见,则胸胁苦满及头汗出而心下满,何尝非小柴胡证,今出误下之后,是当与结胸同例,而为水气之成痞,故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半夏以去水,黄芩以清肺,黄连以降逆,干姜以温胃,草参枣以和中气,脾阳一振,心下之痞自消矣,以其有里无表,故曰柴胡不中与之
陈逊斋:
此言下以前是柴胡证,下以后柴胡证仍在,是邪不因下而结胸也,故宜仍与柴胡汤,此是该下而邪未内陷,误而不误也,服汤后振热汗出而解,是仍由太阳之表而解也,设若下后胸满而硬且痛是痰火结实,不可外散,故必攻之,即大陷胸汤之证也,设若下后胸满而不痛,此时虚痞,不特陷胸不可用,即柴胡亦不中与,但以半夏泻心汤调和其水火足矣
柴胡是开胸膈以外达,陷胸是透胸膈以下达,泻心是和胸膈之水火,不外达而不下达也
此是水火交郁之痞证,芩连清火,姜夏去水,参草枣则和中也,其实仍是小柴胡之变相也
胡希恕:
按:小柴胡汤证,为胸胁苦满,大陷胸汤证,为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证,为心下满而不痛,此三者之主要鉴别点,对于辩证甚关重要,学者须细玩
方解:半夏,干姜逐饮止呕,芩连解痞除烦而治下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之虚,故复补以人参,调之以草枣,故此治呕而腹鸣,心下痞硬,或下利者
刘渡舟:
“蒸蒸”形容正气由里向外抗邪,“而振”农村叫哆嗦,发冷,这一振 十分钟,然后却发热,“却”然后先恶寒却后又发热,这一发热,正气拒邪而外出,所以汗出而解
。。。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这个人心下满,还是接着要心下满,但是不痛,只是心下满,“但”是局限的意思,“但满”就是发满,没有其他硬,疼的问题,“此为痞”这个就叫“心下痞”“柴胡不中与之”柴胡汤也不中给他了,大陷胸也不可以给他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心下痞,心下痞是由于误下少阳以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的升降之气失调,反映在心下这个地方,气的往来,交通,出入就发生了痞塞的病变,所以他的心下就痞
半夏泻心汤是三个泻心汤里的主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叫泻心汤,都治脾胃不和的心下痞塞。。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有呕,一个是大便有点不调,倒不见得腹泻。。。这个痞是个气痞,它和结胸的热与水结是不同的,半夏泻心汤为什么以半夏为名?。。。《神农本草经》说“半夏能治疗伤寒寒热,心下坚(心的下边就坚,坚者坚硬也)胸胀咳逆”所以半夏能治心下的痞结
我在门头沟带学员, 次开门办学,有一个患者就是胃气不和,心下痞,吃了一百多付药都没解决,喝几付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六付就好了
现在这个病包括近代医学的胃炎,急性慢性的胃炎,也包括一些溃疡病,胃溃疡,消化道溃疡里的一些胃气不和的病,还有肝炎,只要有这些症状,心下痞寒热升降之气不和,这个方子都有效(对症下药)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叫痰气痞,内里有痰。。。有一次治疗一个病人,司机,好喝酒,就得了这个心下痞,恶心呕吐,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脉弦滑”就属于有痰饮,“按之无力”是脾胃虚,又是心下脾胃的呕吐,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就上去了,吃完了以后,司机说话直,说“吃过药就好了,行了,我的病好了”我说“怎么的?”他说“这里不堵得慌了,药挺有劲的,吃药以后拉了一些痰沫子,拉了一些就好了,我一听,这不是痰下去了嘛,吃小陷胸汤拉黄涎,吃半夏泻心汤能拉那个白色的,是痰的那种东西
郝万山:
寒热错杂痞证
[注释]煎:将液体加热浓缩的过程《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煎“在秦汉煮和煎含义是不同的,《伤寒论》对二者的使用很严格,到晋唐以后,二者的含义逐渐接近,以致互用
。。。
鉴别:小柴胡汤证为半表半里枢机不利,半夏泻心汤证为半上半下枢机不和。。。大陷胸证是热邪和有形痰水相结,以心下硬满而痛,按之石硬为特征,心下痞证则是无形气机的壅滞,以心下但满而不痛,按之柔软为特征
。。。特别要注意本方的煮服方法,要求”煮后去渣再煎“也就是煮后去掉药渣,把药液再加热浓缩,现代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痢疾,口腔溃疡等,见症心下痞满,时时呕逆,大便稀溏,肠鸣不适,苔薄白或淡黄,脉沉紧者,皆可以本方为基本方
大塚敬节:
。。。即使用承气汤类泻下后,如果柴胡证依然存在,仍宜给予柴胡汤。。。但,如果因使用其他药物泻下,导致柴胡证发生改变,出现心下部位膨满而硬,并且疼痛的状态,则是大陷胸汤主治之证。可是如果仅仅是心下部位膨满而并无疼痛的情况,则不应当给予柴胡剂,宜用半夏泻心汤
大塚敬节临床本方案例有十二例,特捡取 :
胃弱纳差,失眠的患者
二十四岁的男性,平素胃弱,食少纳呆,勉强进食后,胃胀不适,并且经常做梦,睡眠差
。。。我对此投予了半夏泻心汤治疗,服药后感觉胃部空而舒服,一个月后,也能安然入眠了,服药三个月后(日人一个方子动不动吃一个月三个月为常事,一是日汉医开药量小,二是日人民遵医嘱。胜衣注)患者来信这样写道:
“经您的治疗,胃变的强壮了,现在即使多进食,胃部也没有撑胀的感觉,头天晚上喝酒,第二天也没有难受,试着猛吃了一顿中国料理,后来也没有什么不舒服,这些都是托您的福,谨表谢意”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
五十岁男性,五个月前,医院外科行胃溃疡手术,其后不听的嗳气,怎么也没办法,经该院内科医生治疗也丝毫不见效果
。。。患者和我讲话时,不断“嗝-嗝-地嗳气,并说,就因为这个,没办法见人
腹诊,心口窝部痞满,有心下痞硬状,大便一天一次。
于是投予半夏泻心汤,并考虑如果无效的话,再试用旋复花代赭石汤
但半夏泻心汤很有效,从服药起嗳气就开始减轻,心里变得通快,进食也比以前多了
又继续服药一个多月,便痊愈了,遂即停药,其后过了约半年,又感觉有些不适来诊,服药两周,最终未使用旋复花代赭石汤
被诊断为幽门癌的患者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初诊,患者为五十七岁身体消瘦的男性,诉去年七月,因心窝部疼痛。。。被发现患有胃癌,医院,也被诊断为胃癌,并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认为手术后恶化往往比手术后好转的可能性更大(哪里都有有智慧的人呀,小日本也不例外),还是考虑非手术治疗。。。但总感觉餐后食物在胃里停滞不化,时间过得再久,也不见减轻,从带来的X光片来看,幽门部有一处可以认为是癌的阴影
腹诊,有心下痞硬,心窝处感觉到硬而有抵抗
我投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服药十天后,胸部的痞塞感轻了许多,两个月后患者有了一种治愈的感觉(后来X光片出了故事,有兴趣克参看原文)
在这之后一年半多,其间有一次腹泻,心窝部有时疼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适,患者颇为健康,一直在工作。。。写这一段稿子时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患者身体无任何障碍,很健康
(后续还有用生姜泻心汤治愈烧心和胃痛,持续嗳气,甘草泻心汤治愈从慢性腹泻到便秘等系列泻心汤治愈案例)
汤本求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和久田氏解本条颇详密
。。。呕而肠鸣之因为水气也明矣,故虽不下利亦用此方
《漫游杂记》曰:有一人病大便燥结,平素十余日一行,下后,肛门刺痛不堪,经数年不愈,请余诊之,其脉沉劲,脐之左右积有结块,连于心下,余曰:“此病在腹,不在肛门,若不能持久,则不愈”乃作半夏泻心汤加大黄三分与之,日二服,数日后,便利,肛门不痛,余按其腹,连结者未解。。。于是再服前方,经三月,腹候渐稳,灸背数百壮,遂痊愈
《芳翁医谈》曰:休息痢,世皆以为难治,盖亦秽物不尽也,宜服笃落丸,兼用泻心汤之类
求真按:休息痢,谓下痢与便秘交代也,笃落丸,大黄一味之丸方也
山田业广曰:欲用连理汤之病人,心下痞硬甚,则用半夏泻心汤,痞硬随愈而口中糜烂亦痊愈矣
一贾人中鼠毒,微肿微热,未几,疵谬,谬后,诸证杂出,心气不足,手足肿,经年不愈,就先生求治,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兼用木鳖子,大黄,甘草三味煎汤而愈
一妇人腹满,经闭数月,心下痞硬,气宇郁甚,诊之,经闭急恐不通,欲先泻其心下痞硬,用半夏泻心汤,七八日,经水大利,气力快然而痊愈
倪海厦:
。。。当你用错药了,回头看柴胡证还在时,张仲景说还是可以用柴胡汤
(中间论结胸,心下非常硬,硬邦邦,拒按,很痛,里面可能是食道癌,胃癌,也可能只是一块痰,可能是外因撞到有伤痛,我们都不管,只管证,心下痞,那个痛一直往上走,用大陷胸丸,痛往下直接下去,大陷胸汤
心下痞是本来应该发表结果被误下了,肠胃的津液不够了(病邪跑到肠胃里面来)。。。病人不渴,恶心呕吐,用半夏,黄芩去热,黄连解血里面的毒素,若很忙没时间煮汤,用粉剂也可以,粉剂对肠胃很好,很快速可以到胃里。。。这个处方,是张仲景开的 个治疗肠胃的处方
谭杰中: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些方剂都是从同一个主方里头调整药味弄出来的,在敦煌《辅行诀》里面,有五个方子是救逆五泻汤,是误治了之后,体质产生了问题。。。阳气一向很够,可是误用了下法,邪气就陷进来,变成心下痞满,然后吃不下饭,拉肚子,肚子咕噜噜响,就是基本的泻心汤证,就是三泻心汤的泻心汤证
。。。抓主证:
心下痞而容易吐,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吃饱打气嗝,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甘草泻心汤
好记的标签:半夏泻心汤的痞称为痰痞,是说者个人有痰,说证是呕利痞,就是有吐有拉有痞,但是,现在用半夏泻心汤常常失手,现在这种胃在闷通,很多是寒痛,另一种心下痞的胃痛,就偏到理中汤证,因为现在这种长期吃生冷,造成寒症的胃痛,隐隐有点痛,反胃又头痛,吴茱萸汤证。。。体质偏虚寒的半夏泻心汤,脾胃很容易倒,再吃多就开始拉肚子或者长白头发
用是感冒时不小心吃了一杯果汁,变成心下痞,这时是最有效的
胃闷胀的感觉,按了之后也不是剧痛,但是按了之后更不舒服,这个心下痞,证明它是有热,有热才会讨厌按,如果不讨厌按是寒症
如果是虚劳底的人,那所谓的胃部发炎,恐怕是肠胃道对磨伤了,没有办法自我痊愈的生长能力不足,用黄芪建中汤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