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其中1岁以内者约占半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病因:

(一)易感因素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2.生长发育快。3.机体防御功能差。4.肠道菌群失调。5.人工喂养病因

(二)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1)病毒感染(2)细菌感染(3)真菌感染(4)寄生虫感染病因肠道外感染因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同时感染肠道。

(三)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1)喂养不当(2)过敏因素(3)其他因素: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乳糖酶的活力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临床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不同临床过程。

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之间的腹泻为迁延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腹泻为慢性腹泻。

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多在十次以内,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起病常较急;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而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二)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三)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生后不临床表现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近年来研究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治疗要点:腹泻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调整饮食,强调继续进食,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药物治疗。4.预防并发症,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病情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而影响生长发育,故应继续进食,以满足生理需要,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换乳期食物添加;人工喂养者可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待腹泻次数减少后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喂养,改用酸奶、豆浆等。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对少数严重病例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应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