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病是一种多种不同病因分别或混合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猪消化道形态与机能紊乱,伴有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内积聚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粪便呈松软或液状排出。由于水分丢失,病猪表现消瘦和衰竭,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迅速死亡。发病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需加以重视。引起猪腹泻的原因通常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天气骤变,使用劣质饲料或饲料使用不当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所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一、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一)细菌性疾病
1.仔猪黄白痢。
本病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大多数情况下,这类腹泻具有严格的日龄限制,仅发生于仔猪,母猪可感染大肠杆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黄痢多发生于出生后10日龄以内仔猪,粪便为黄白稀粪,死亡率较高,而白痢多发生于10日龄以上的猪,粪便灰白色,死亡率较低,但康复后往往成为僵猪。剖检后仅见肠壁菲薄,内含稀薄或水样粪便。根据个人经验,黄白痢可分别发生于猪场某一产房中不同日龄阶段仔猪中。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基本上可以作出诊断,但细菌分离、血清型鉴定和小白鼠接种试验,是确诊该病的标准。本病的诱发因素是卫生条件较差、潮湿。因此,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即保持母猪产床的干燥,母猪分娩后用干净的毛巾擦拭母猪的乳头,乳猪方吮吸乳汁,以避免感染。其次是母猪可用大肠杆菌K88-K99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在分娩前免疫。如果免疫效果不理想,可分离本场的细菌,鉴定优势血清型,进而培养灭活,利用灭活的菌体免疫母猪,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对于发病仔猪,补液以及口服敏感药物可起到治疗效果。另外,利用微生态制剂或抗菌肽直接饲喂仔猪或拌料饲喂母猪,也是可选择的方案。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考虑放弃抗生素疗法,使用微生态制剂。但是使用微生态制剂时,不能使用抗生素或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2.仔猪副伤寒。
本病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猪,除了急性型败血型较为常见外,在同一猪群不同猪只也可出现慢性型病例,表现为腹泻症状,但是腹泻与便秘相互交替出现。其病理特点是回盲瓣附近黏膜具有规则圆形的坏死灶。利用仔猪副伤寒疫苗免疫猪群,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仔猪红痢。
本病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主要感染1~3日龄仔猪,以排出红色(含血液)的稀粪为主,剖检以小肠呈高度充血、出血,肠腔中聚集含血液的水样粪便为特点。部分母猪可出现腹部胀气,突然死亡等,呈散发性。母猪群使用灭活疫苗预防仔猪红痢的发生,对病仔猪和母猪往往由于病程短,治疗效果不佳。但仔猪口服和母猪饲料中添加抗厌氧菌的药物,可降低仔猪死亡率和母猪的发病率。
4.猪血痢。
本病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主要发生于90日龄以后的育肥猪,病猪可突然死亡。粪便中有脱落的肠黏膜,伴有血凝块。剖检可见大肠黏膜增厚,充血出血。本菌严格厌氧,分离十分困难。临床诊断时用肠黏膜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弯曲状的菌体,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特效药物是使用痢菌净。
5.猪增生性回肠炎。
本病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常见于80日龄以上的猪,病猪皮肤苍白,消瘦,以出现酱油色稀粪、污染后肢为特征,可迅速死亡,此为急性型病例。其病理特征是回肠黏膜增厚,具有皱襞外观。对病猪群使用支原净拌料,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受威胁猪使用增生性回肠炎活疫苗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由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常见于出生后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呕吐,发生水样腹泻,死亡率可达90%以上。仔猪以胃炎和小肠黏膜严重充血出血为特征,日龄越大,症状越温和,死亡率超低。母猪个别不出现腹泻,但体温升高,乳汁不足,导致仔猪吮乳不足,虚弱而死。传统的经验认为,猪传染性胃肠炎仅发生于冬季,但是近2年我们的监测表明,在夏季如5~6月,仍可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其机理尚不清楚。预防本病的措施主要是保持产房内温度恒定,避免温度骤降。在每年11~12月,用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经后海穴免疫母猪,首次免疫的母猪,应加强免疫。传染性胃肠炎弱毒活疫苗、以减毒沙门氏菌和乳酸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口服或注射免疫,可有效激发肠道局部免疫,为本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2.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该病毒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同一病毒科。以前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育肥猪,较少发生于哺乳仔猪。水样腹泻是本病主要症状,但病变很难与传染性胃肠炎相区分。这两个疾病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病原,才能做准确的判定。在送检样品时,以刚出现症状时的粪便或含粪便的肠道为最佳样品,病程长的仔猪由于肠黏膜破坏严重,其中的病毒含量低,因而检出率有所下降。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在VERO细胞上生长,但从病料中分离该病毒较困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对于本病的预防与治疗,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母猪,免疫主要参考传染性胃肠炎的措施。
3.轮状病毒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排泄稀薄的粪样,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诊断以从粪便中检出病毒为主,可采取RT-PCR检测目的基因或粪便处理后直接在电镜下观察,如出现车轮状外观的病原,即可确诊。轮状病毒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婴幼儿感染后出现腹泻,应加以重视。我们从猪粪便中分离到的轮状病毒与人轮状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猪轮状病毒疫苗问世。轮状病毒弱毒疫苗以及活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中。
4.博卡病毒与Kobu病毒。
猪博卡病毒、猪Hoko病毒(细小病毒基因3型)和猪细小病毒基因4型是近年发现的新细小病毒,其中猪博卡病毒在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病猪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猪;牛博卡病毒可引起犊牛的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华中农业大学肖少波研究小组在国内首次测定了病料中猪博卡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其大小为4.8kb,与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猪细小病毒的基因组同源性为52%~53%,与经典细小病毒VP2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21%,这表明,常用的细小病毒疫苗不能预防该病。虽然腹泻样品中该病毒的检出率达42%,但要将此病毒认为是腹泻的原因,需要将分离的病毒作动物回归试验,复制出病例,才能作出结论。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病毒成功分离的报道。猪Kobu病毒与口蹄疫病毒为同一病毒科,国内外均报道了从粪便样品中检出该病毒,如日本(/,45%)、泰国(97/,99%)、韩国(43/,36.1%)和匈牙利(39/60,65%)。我们近期采集了临床健康的4个猪场的共份不同日龄的猪粪便,用PCR检测Kobu病毒阳性数为,阳性率为60%。而从某腹泻猪场的73份样品中,检出46份,阳性率为63%。因此,Kobu病毒可以认为是猪肠道中常在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性仍需进一步证实。
5.伪狂犬病与猪瘟。
伪狂犬病毒通常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育肥猪呼吸道症状,但是如果仔猪在出生后采用肌肉注射伪狂犬活疫苗,母源抗体将中和疫苗病毒,导致体内伪狂犬病疫苗毒株数量下降,在另一方面仔猪免疫注射剂量不足等,均可引起免疫效果下降,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这种情况还常被养殖业者所忽视或困惑。此时用伪狂犬病基因工程活疫苗(如HB98株疫苗)滴鼻接种,可起到紧急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仔猪出生后滴鼻免疫,可预防这种现象。此外,猪瘟急性病例耐过猪可发生腹泻,回盲瓣黏膜出现规则的坏死灶,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6.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2型除了引起PMWS外,也可引起肠炎导致腹泻。我们用免疫组化技术在PCV2感染猪的肠黏膜中检测出PCV2阳性信号,进而对病仔猪注射PCV2高免血清,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对该群母猪免疫PCV2灭活疫苗,可预防仔猪因PCV2感染引起的腹泻。
二、寄生虫因素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猪球虫病。病原为猪等孢子球虫和某些艾美耳球虫,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周龄以上的仔猪。病初排出灰色糊状粪便,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水样粪便,呈暗红色,混有血液。病变特征为小肠有局灶性伪膜状炎症,空肠和回肠黏膜表面可出现出血点或纤维素性坏死,镜检粪便中出现圆形球囊即可确诊。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对病仔猪可采用抗球虫药物如百球清等预防和治疗。
三、对当前仔猪腹泻病的个人看法
自年1月以来,腹泻病在我国一些猪场发生和流行,其流行病的特点是仔猪出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呕吐和水样腹泻,死亡迅速,病死率可高达50%,10日龄后的死亡率较低。剖检除了常见的肠道黏膜充血、变薄、含有水样粪便外,少数仔猪肾脏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无其它可见病变。一些母猪可见短暂发热,乳汁分泌不足,部分母猪出现水样腹泻。疾病可先在仔猪发生,随后传播给母猪,然后发生腹泻。初产母猪发生率高于经产母猪。用含毒的小肠组织返饲母猪有一定预防效果,用进口的“开口金”(含多种腹泻病原抗体)无效。针对此种情况,今年1~8月份,我们检测了华中地区57个猪场的份样品,其中33个猪场为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占58%,13个猪场为轮状病毒阳性占22%,8个猪场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占14%。同时也发现轮状病毒与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的现象。在年3~4月份检测的28个猪场中,46%的猪场腹泻样品为PCV2PCR阳性。因此本人认为,目前流行性腹泻的病原主要为流行性腹泻病毒;同时,圆环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博卡病毒和Kobu病毒也从腹泻和正常粪便中以不同阳性率出现,但其作用仍需要评估。
四、猪腹泻病的综合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尽量保持母猪产房的卫生与干燥,保证仔猪保温箱的正常温度,防止温度突然下降。淘汰泌乳性能较差的母猪,积极治疗母猪乳房炎。杜绝用具在猪舍(含栏)之间的交叉使用,防止水平传播。及时清扫猪栏,防止病原经粪-口途径传播。
2.做好免疫预防。
分别使用相应的疫苗免疫母猪,尤其是出产母猪可加强免疫。对于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经产母猪在每年11~12月用灭活苗普免之后,可在产前3~4周加强免疫一次。
3.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使用微生态制剂可调整正常菌群,促进仔猪的康复,但不能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含抗生素和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二)发病时的措施
1.加强圈舍的消毒。戊二醛是有效的消毒剂之一,尤其是针对目前的病毒性腹泻。
2.对症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和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适当使用收敛药。
五、腹泻病防控研究的趋势
l.研发能剌激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的新型疫苗,如减毒活疫苗或基因工程活疫苗,探索更为便捷的免疫方式。
2.研制针对多病原的多价或多联疫苗,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苗,提高病毒培养的滴度,制备抗原含量高的灭活疫苗。
3.建立和完善检测多种腹泻病原的检测方法,快速诊断,及时采用针对性的疫苗和防控措施。
4.提高腹泻病毒分离的效率,加强对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
文章来源:兽医导刊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推荐阅读高庄主谈猪病
伪狂犬病毒变异对猪群致病力的影响
高庄主谈猪病
连载五:蓝耳病综合防制和净化
高庄主谈猪病
连载四:秋冬季节15种常见猪病之猪链球菌
高庄主谈猪病
连载三:秋冬季节15种常见猪病之猪水肿病
高庄主谈猪病
连载二:秋冬季节15种常见猪病之口蹄疫
高庄主谈猪病
连载一:秋冬季节15种常见猪病之猪瘟
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