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30日,在首届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第二次集训的第一天,UrsulaBühlmann和FlorianSchepper两位德方教师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晚间公开演讲。特此整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干货多多,欢迎分享。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刘丹

很高兴能主持今天的晚间演讲,今晚演讲的题目非常具有特色,“慢性和心身疾病的焦点解决方法”。这个题目非常吸引我。两位主讲的老师,一位是来自瑞士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专家,一位是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儿童肿瘤中心的心理学家。今天担任翻译的是我们的金牌翻译郭慧凝女士。

针对慢性和心身疾病的焦点解决方案

UrsulaBühlmannFlorianSchepper晚间演讲实录

UrsulaBühlmann老师的分享

晚上好,很高兴能来到这里。我看到今天人好多啊,这么多人来听我们讲课,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讨论慢性和心身疾病的问题,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情况,但在德国,心身疾病越来越普遍。探讨这个话题,了解科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何为心身疾病?

第一部分是关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由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我是在西方医学背景下受训,目前我们有一个观点越来越突出:心身疾病是整体取向的。下面这个心理生理社会的模型越来越受到大家认可。

大家现在看这张片子上展示的互相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健康或者非健康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做决定,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右下方提到了心理的因素,比如信仰、态度;左下角的社会因素也很重要,比如同伴、家庭、工作。也要考虑生物的部分,躯体健康、残疾等等。现在西方心身医学的临床领域既包括部分躯体疾病的生物社会心理方面,比如癌症的生活与管理,同时也包括生理功能异常,比如情绪和冲突带来的副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当然也包括与躯体不适相关的精神障碍,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他们也会有很多躯体上的不适;也包括有躯体影响的精神障碍,比如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还有一些发育的问题,比如遗尿症;还有一些具有明确成分的躯体疾病,比如一些慢性疼痛。

对我个人来说,了解心灵和身体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心身互动模式往往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比如,西方语言中有些话,我的嗓子被堵住了,或者我有一肚子的愤怒,可以看出躯体和心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下面我们对西方医学历史进行简短的介绍。希波克拉底发展了一种和谐的理论,涉及体液、整个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这个学说在中世纪得到发展,体液状况和不同人格特质是有关系的。

现代,人们将身体和心灵分开,是因为人们开始解剖尸体。笛卡尔是这个方面的先驱,对于他而言,物质世界是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的,人类的身体更像是个机器,疾病是对机器的干扰,需要修复。这影响很大,直到现在,在西方医学中,身体和心灵仍是有些分开的。任何的传统都会在文化中留下痕迹,即使我们到了心灵身体综合的社会情况下。

讨论

我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我们对于以下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大家可以四个人一组讨论: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什么样的,身心的关系如何?不太确定你们是否有传统的模型或者当下使用的模型,我也很好奇中国的语言中是否也表现出身心的密切互动,像刚才提到的气得我胃疼等。大家讨论5分钟,5分钟后回来,让大家提供一些反馈。

听众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中国医学最早的是巫医。身体有问题的人们会求助于巫,后来出现了黄帝内经。在中国也有身心联系的观点,我们认同五行和五脏的关系,在传统医学中,身心是结合得特别紧密的。

Ursula:之后我会给大家展示,我个人觉得中医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听众2:我们小组不太认可“中医起源于巫”。大家公认的第一个名医是扁鹊,然后是华佗、张仲景。相比西医,中医更强调整体和系统化。它更强调身心之间的关系,像刚才同学提到的怒伤肝等,更能体现中医的这个特点。我的母亲最近身体不舒服,也说不清什么病,不知道看西医是什么结果,但看中医,就是把脉调整,然后感觉好多了,这就是一个例子。

Ursula:我本身也是一个中医的爱好者,会使用很多相关的东西,即使我是欧洲来的人,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中医的。还有其他反馈吗?

听众3:中医来源于中国易经,易经中分类很多,有专门讲治病的,并不是源于巫。

Ursula:关于现在中国的医疗状况,是中西医混合,还是中医为主?

听众4:当下是中西医结合,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因为这样立竿见影,见效很快。所以我们使用两种方法,我会先看西医,不管用了,就去看中医;或者看中医不管用了,就看西医。

Ursula:欧洲也这样。

听众5:我们比较相信,中医治本,但见效比较慢,不怎么明显。

Ursula:关于语言的部分,中国语言是否有很多描述身心互动的例子?

听众们:气得肝疼;急火攻心;吓破胆。

Ursula:不同文化有很多相似性,语言也会展示出这种关系。

上图展示的就是身体和心灵分开的模型,这在西方医学中有很长的历史的,身体在左边,大脑在右边,我个人不喜欢心身疾病这个单词,它还是把身和心分开了。我个人更喜欢这个概念,具身化,心理和大脑相关,反过来也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没有充分嵌入,身体和大脑就没法正常的工作,甚至都无法存在。

上图展示的模型更符合我个人观点。环境、身体、大脑和心理相互之间都有流通和作用,不管你改变任何一部分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

上图代表的是,我的心理层面发生变化。我收到某人的卡片很开心,心情很愉快地走到公交车上去。当你心情愉快的走上公交车,你对面走过来的人也会报以微笑。当然也有可能反过来,比如你正愉快的走,你会获得一个情绪体验,我很高兴,我很高兴因为我走得很开心。

这是一个snoopy漫画,很好地展示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观点,当你抑郁的时候你的站姿都不一样了。这时你能做到最容易的事情,就是站直了把头抬高一点。如果在抑郁中你想获得什么变化的话,好好站着就行了。我们在治疗中会使用这一简单技巧。

科学研究发现,当你把嘴角往上动,即使你不想笑你大脑中的五羟色胺也会增加。人的行动感觉和想法会相互紧密的联系,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人来说,最容易改变的是行为。感觉的改变会困难一些,例如,我看着这个老师说:“高兴起来!”,这个老师的感觉改变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如果我们想通过行动改变,就能够把想法和感受进行调整。当你坐直了,你会感觉精神有所变化,这是治疗中比较有效的一个策略。我们还有很多图片可以解释心身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在欧洲接受过一个关于中医的培训,我也听说过中医的模型。中医提到更加整体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调和、五行六气等系统化的理论,因为我们每个人脑中的模型不同,工作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内部和外部的影响会导致身体的不同反应。大家知道,应激就是人们面对重要的影响,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一种正性应激,即积极压力,还有一种负性应激,是让人不愉快的压力。我们知道通过情绪压力管理、放松和娱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放松身心压力的效果,甚至可以预防一些可能出现的身心疾病。

小练习走起~

接下来,希望大家不要感觉困,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练习,一分钟的短片后,我们用一分钟来重复短片中人物做的事情。有时候当想要冥想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时间,或者工作来了,或者椅子坏了。当你想象自己身处雪山的时候,却发现周围的环境很吵,静不下来。

所以只要做一分钟的冥想。这可以在生气的时候、在压力大的时候或在讲课的时候进行。确切的是一分钟,而不是“一会儿”,是因为你可以清晰地知道什么时候是一分钟,你可以控制它。

现在,请大家尽量让自己坐得舒服一些,闭上眼睛,如果你愿意,可以面带笑容。在接下来的一分钟之内,请大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