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早上起来口干,刷牙时恶心干呕,总想吐痰,总感觉喉咙有东西卡着,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特别难受,其实这就是慢性咽炎。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治疗咽炎的方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急性咽炎秘方清喉利咽汤
组方:玄参9g、麦冬9g、桔梗3g、甘草6g、二花9g、薄荷6g、蝉蜕9g、牛蒡9g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急性咽炎、喉炎、声带炎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
慢性咽炎秘方散结利咽汤
组方:半夏15g、厚朴12g、茯苓9g、生姜6g、苏叶6g、射干9g、浙贝母9g、冬凌草9g
主治:慢性咽炎、声带小结、咽易感证、梅核气用法:一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各分服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
本方治疗一般三个星期左右症状全消,复查咽后壁小结、滤泡增生消失。
慢性咽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如干燥、刺痛、瘙痒、烧灼、异物感等,有的伴有长期干咳或咳出黏稠痰液等症状,每遇讲话过多、生气或天气变化时症状会加重。四季均可发病。
1、揉搓少商穴和耳尖,一定要搓红搓热;还可以用牙签刺激少商穴,但要刺激到穴位有轻度淤血为妙;
2.口服冬凌草片和复方丹参片。
3.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用本法治疗慢性咽炎,只需三次,症状消失的人占55%。4.淡盐水漱口:饭后用淡盐水漱口,长期坚持。我的一位咽炎患者,坚持用淡盐水漱口半年,结果患了8年的咽炎不治而愈。
5.道家吞津法:闭口、舌尖抵牙齿,正转18次,反转18次,然后将口中津液分三次咽下,早晚坚持各做一次。这个方法也可治疗颈椎不适、眩晕和打嗝。
6.扯痧法扯痧的具体操作为:先洗净双手,沾点风油精,再用拇指和食指扯廉泉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和天突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以出现隐隐痧点为度。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力太猛,有出血倾向的人应禁用。
得慢性咽炎时间长了,有些人就会生出“我是不是得咽喉癌了?”的想法。这时,咽喉检查可见局部黏膜有暗红色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如珠。也有些人虽然自觉不适,可检查咽部粘膜呈淡红色或嫩红色,去耳鼻喉科也没查出个究竟,越发心中生出杂念,进一步影响情绪,久之,出现咽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中医叫梅核气。
大家不必担心,有此类症状的人可去针灸科针刺手部掌面大约手掌劳宫穴稍下1~2厘米的位置,中强度提插捻转刺激3~5个来回,同时嘱患者深吸气,憋住气,持续数秒呼气,再做吞咽动作,一般一至两次就可痊愈。在劳宫穴扎一针,咽喉就舒服了。在这里,我想提醒广大朋友,不要一生病就打针输液吃消炎药,弄得细菌都认识各种型号的抗生素了,到我们真正需要吃消炎药时反而不见效了,同时也应该让咱们的中医发扬光大,免得人家说我们的国粹国内开花国外香。
免责声明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黎龙村卫生所“民间独特绿色”治疗方法:
点穴推拿、中药敷贴、艾炙刮痧、拔罐、中药雾化吸入、艾盐熨、中药雾化吸入、蜂毒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刺血、中药离子导入、烙治、割治、火针、醋疗法、药物熏洗疗法、电针、子午流注针等疗法。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特色门诊疼痛科
诊疗范围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痛、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气管炎、哮喘、
腰肌劳损、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前期)、股骨头坏死(前期)、痛风、顽固性头痛、头昏(脑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面瘫(口眼歪斜)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前列腺综合征、慢性陈旧性损伤等。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儿科常见病绿色疗法
小儿推拿(咳嗽、发热、腹泻)、中药敷贴(咳嗽、腹痛、腹泻)、艾炙(腹痛、呕吐)、刮痧(风、寒、湿、感冒、中暑)、中药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肺炎、哮喘)、艾盐熨(单纯性腹泻)、耳压(视力减退)、熏洗(皮肤病)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本人研创的小儿中药灌肠+敷脐+中药散内服治疗婴幼儿腹泻、不痛苦、疗效好、见效快
黎龙卫生所自主研发的“祛瘀散寒脐疗贴”+“火疗”能迅速解除风寒痹痛、肢寒体冷、女子痛经、月子病、慢性肠胃病等疗效显著
家传“烧烫伤膏”多年临床证实本药具有消炎止痛好,敛疮生肌快,愈合不留疤等优点。
家传毒蛇咬伤草药方(土办法),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被毒蛇咬伤的患者解除痛苦。
家传"带状疱疹"草药方;中药内服能使病毒迅速排除+草药外敷能让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灶+针灸理疗标本兼治修复带状疱疹后遗症止痛、止痒疗效快。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绿色”养生养颜
康复保健科
中药灌肠(祛色斑暗疮)、中药熏洗(皮肤病、外阴瘙痒)、中药熏蒸(排毒养颜)、针灸(减肥)、推拿(保健祛除疲劳)、火罐(祛寒湿)、耳穴(慢性疑难杂症)、中药面膜(祛斑美容)、男科病(性功能障碍)、女科病(妇科常见病)各类妇科问题“民间独特绿色疗法”是以挖掘民间中医方剂,弘扬经典中医学知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医师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相互交流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