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夏季的常见疾病,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夏季腹泻在年轻人中非常常见,天气闷热,年轻人好喝点啤酒、吃点冷饮。如果一次大量喝啤酒或者喝饮料,就会稀释胃液。胃液中的胃酸能杀灭大量的细菌,胃液被稀释后相当于把这一道健康屏障取消了,难免就会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腹泻的类型及治疗方法
一、寒湿泻
[症状]腹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呆,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微腻,脉浮缓。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是由于过多食用冷饮,损伤脾胃,或因天气过热,敞胸露怀,眠于户外及阴凉潮湿之地,或开空调、吹电扇过度,感染寒湿之邪,侵犯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谷并走于大肠所致。
选药:治疗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可选用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儿童可服用午时茶。
如大便次数过多,呈水样便,并出现头晕乏力,口干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类。可喝淡盐水或糖水,医院输液,补充电解质,以免脱水。
二、湿热泻
[症状]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烦躁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多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或肠中有积热(如平素喜饮酒、过食辛辣刺激之品者)导致湿热互结所致。
选药:治疗宜清热利湿,可选用葛根芩连片、克痢痧胶囊等。
如出现腹痛腹泻,脓血样便,伴里急后重及高热者,多属细菌性痢疾,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三、伤食泻
[症状]腹泻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之物,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腹胀嗳气,打饱嗝有酸臭味,舌苔厚腻或垢浊,脉滑。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多由于暴饮暴食,宿食内停,阻滞于胃肠,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反而停为湿滞,发生腹泻。
选药:治疗宜消食导滞,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启脾丸及香砂养胃丸等。
出现此类腹泻,应控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可吃些稀饭、面条。必要时可禁食一天。不吃油炸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四、脾虚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食后胀闷不舒,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多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引起脾胃虚弱,加上暑湿之邪易伤气困脾,致脾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饮食、水湿停滞,消化不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便次增多遂成腹泻。
选药:治疗宜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虚泻为慢性腹泻,多见于中老年及体弱多病者,平常应注意养生保健,配合食补及药补(可长期服用健脾丸或香砂养胃丸等),增加胃肠免疫力,减少腹泻发生。
怎么样预防腹泻呢?
一、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夏天的凉菜、小吃店或者小吃摊上的食物,由于高温等原因,很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吃了有细菌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要少吃不干净的食物。
二、避免肚子受凉
夏天由于天热,很多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喜欢盖被子,让肚子裸露在外,肚子着凉后就会导致腹泻。同时肠胃寒凉过度,容易导致功能紊乱,大便糖稀。因此,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热可以盖薄一点的毯子,但是不要把肚子裸露在外,避免肚子受凉。
三、不吃过凉的食物
夏天,很多人喜欢吃冷食,喝凉啤酒,结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因此,要避免食用过凉的食物,也不要饮用过冷的水和饮料。
四、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夏天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就会腹泻,就是人们常说的“滑肠了”。因此一定要调整好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怎样有效缓解腹泻呢?
取穴:
1、中脘穴
按摩中脘穴的按摩方法:将康体霜(用量2个蚕豆大小)放于掌心按揉中脘穴1-3分钟,直至夫妇发热。
中脘穴的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1、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2、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3、治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治疗慢性肝炎等;4、治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治疗烧心等。
中脘穴,健脾和胃、补中安神。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
中脘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2、太冲穴
按摩太冲穴的方法:将康体霜放于(用量2个蚕豆大小)食指指腹用力按压太冲穴1-3分钟。
太冲穴的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太冲穴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太冲穴配合谷穴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太冲穴位配伍
太冲穴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乳痈:复溜、太冲。经漏:太冲、然谷。
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透涌泉。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
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极简疗法]对中脘穴进行按摩,可以增强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对慢性腹泻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太冲穴的刺激,可以迅速缓解腹泻症状。
[增效疗法]
1、雀啄灸3-5分钟
2.用牙签刺激20次
[注意事项]
忌吃:韭菜、牛奶、生鱼片、肥肉等
宜吃:绿豆、车前子、苹果、山药、米汤。
[特效偏方]
绿豆车前子饮:车前子25克,绿豆适量,二者用水煎汁,每日1剂,分2次服完。
金纳斯,只为实现你的美丽梦想!每日一练2016年护士资格模拟试题及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实操nbsp考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