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三
伏
SANFU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就是针对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进行治疗,使患者虚阳得以恢复,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它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何为“三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间的三、四十天。本周开始入伏,今年三伏天将持续40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素问·六节脏象论》
素问
“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
适应人群
老年人、中青年人及小儿均适宜。
适应病症
适应症主要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另外,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颈、肩、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月经不调、痛经等,以及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而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神疲乏力、睡眠质量差、情绪易紧张焦虑的亚健康状态者。
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耳穴、穴位埋线、药物穴位贴敷、药物注射、刮痧、中药内服、药物熏蒸、微波治疗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三伏贴)。
针刺疗法(打伏针)
在疾病的缓解期积极地针刺治疗,趁病情稳定时,加速改善体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就是说的冬病夏治常用的“打伏针”。
拔罐疗法
在背俞穴为主的相应穴位留罐5~10分钟;按需在脊柱及足太阳膀胱经两侧线依次走罐2~3遍,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和保健作用。
耳针疗法
随症取穴,以王不留行贴敷压丸。每日患者自行按压10余次。每次贴一侧耳穴,两耳交替。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
穴位埋线疗法
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用一次性埋线针将人体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注入穴位内,借助材料对穴位的长效刺激,实现传统针灸的长期留针效应,对治疗慢性病起到很好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三伏贴)
方用白芥子、延胡、细辛、甘遂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制剂,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以治疗不同疾病。贴敷时间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酌情减少。每周敷贴2~3次,一般3-5年为一个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减少冬季发作。
三伏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当气温超过30摄氏度,人体的“腠理”开启,治疗效果较好,故时间段可适当放宽,治疗可持续至伏后2~4周。
特需门诊●专家介绍
项琼瑶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内分泌疾病、亚健康调理
特需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