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桂枝汤与柴胡汤被誉为经典之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因体质差异或病情复杂性,我们可能无法直接使用这些方剂。那么,在无法用桂枝汤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用“风府”穴来代替。风府,位居脑后,乃是风邪之要冲,以之调和营卫,通阳散寒,与桂枝汤之功效颇为相似。同样,当柴胡汤不再适用时,我们可以转而寻找“太冲”穴作为替代。太冲,位于足背,为肝经原穴,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与柴胡汤疏肝解郁的作用不谋而合。承淡安,这位针灸领域的泰斗,他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他不仅在课堂上深入剖析《伤寒论》的条文方证对应,更将针灸与方药相结合,提出了穴证对应的全新理念。这种思想,无疑为针灸治疗开辟了新的天地,超越了传统针灸处方用穴的固有模式。一般而言,针灸治疗头痛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寻找特定的穴位,如百会、太阳等,依据经络分布和头痛的性质来选取。但在承淡安的教学中,他鼓励我们运用《伤寒论》的总论思维,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病情,灵活选取穴位。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针灸治疗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一位年轻的学生,长时间受头痛之苦,同时伴随着腹泻和清水样便的困扰。每当胃部接触到稍微凉一点或冰的食物,就会引发剧烈的疼痛。此外,他还常常感觉口中分泌过多的唾液。西医的诊断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和“慢性肠炎”,然而治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无法根治病因。幸运的是,当他开始接触并理解《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时,一切开始有了转机。他发现自己胃冷、口水多、腹泻、清水便、手脚冰凉等症状,与理中汤证所描述的症状不谋而合。而头痛的症状,则进一步指向了桂枝理中汤证。然而,这位学生一直对中药抱有抵触情绪,觉得中药的口感和气味都让他难以接受。于是,他决定尝试用针灸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在针灸的选择上,他参考了承淡安先生的经验,选择了对应理中汤的一组穴位,以及治疗头痛的一组穴位,即桂枝理中汤的一组穴位。

他每天针灸一次,仅仅两天后,症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他坚持了两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后都休息10天,然后在继续下一个疗程。经过20天的治疗,他的病状已经完全消失,而且至今也没有复发。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通过方证辨证的精神指导下的针灸用穴,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而且能够补充现有的以疾病分型用穴的常规方法。这种综合的治疗方式,既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了针灸的神奇疗效。承淡安先生,堪称针灸领域的璀璨明星,他的医学造诣深厚,不仅是一名卓越的针灸学家,还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医学家和教育学家。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临床疗效卓越,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他所独创的穴证对应方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在深入钻研《伤寒论》后,结合方证辨证的原则,逐渐摸索出来的。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当我们面对一个患者时,首先要通过方证辨证来明确其病症,随后再精准地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针灸与药物便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事实上,许多患者在接受针药结合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比单纯用药或针灸更加显著的改善。想象一下,当一个患者经过方证辨证,被诊断为小柴胡汤证时,我们便能迅速确定应该如何运用针灸。最好的情况是,针药同时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扩大治疗的范围,还能够显著提高疗效。这正是承淡安先生所倡导的理念,也是他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