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重者可伴有发热、呕吐、水和电解质紊乱及脱水表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可以是肠道内感染了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或由肠道外感染引起,也可以是由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可由喂养不当、牛奶过敏、双糖酶缺陷及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口渴又吃奶过多等原因引起。中国小儿腹泻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约占40%,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1位,它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

随着天气转凉,腹泻患儿增多,如何观察和护理患儿需引起家长朋友重视。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非母奶喂养儿继续喂配方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鼓励患者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保证足够热量。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为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2

营养治疗

(1)糖源性腹泻: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中应注意减少饮食中的双糖负荷,可采用不含乳糖代乳品或去乳糖配方奶粉。(2)过敏性腹泻:以牛奶过敏较常见。应回避过敏食物,也可采用游离氨基酸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饮食。(3)要素饮食:适用于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者。(4)静脉营养:用于少数重症病例,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者。

3

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低渗口服补液盐或其他清洁饮用水;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口服补液盐或汤汁、米汤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少量多次,直到腹泻停止。如果患儿呕吐,呕吐停止10分钟后再喂,且要喂得慢些。

4

治疗脱水

(1)口服补液法:适用于轻至中度脱水,采用低渗口服补液盐。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80~mL/kg,4小时后根据患儿脱水纠正情况确定补液方案。(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指导诊治。

5

注意!

如侵袭性细菌感染患者,治疗方案中包括补锌治疗、肠道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剂,抗微生物药物,抗分泌药物等。

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病位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小儿脏腑脆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致合污而下,成为泄泻。

医院,为全医院。儿科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对小儿服药困难、依从性差等特点,开展多项特色诊疗技术,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全面细致的中医辩证论治,针对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全成分中药颗粒剂,还开展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薰艾、撳针、中医定向透药等多项特色诊疗技术,为小儿健康全面保驾护航。

供稿:儿科

编辑:发展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