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

三伏

夏治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天的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

年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

年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

年8月15日—8月24日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季,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的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夏季尤其三伏天是防治一些慢性疾病的黄金季节,利用这个时节进行治疗,能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贴治什么病?

“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传统有效疗法。三伏天人体腠理开启,三伏贴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促使药物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以疏筋通络、扶正固本、治病强身,预防、治疗冬季易发疾病。

1.妇产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怕冷、坐月伤风、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不孕症、带下病等。“三伏贴”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治疗痛经疗效好。三伏之日,脏腑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痛经的好时机,同时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痛经疗效更佳。

2.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多与寒凉有关,故冬季易发,夏季则缓。“缓则治其本”,三伏天,自然界阳气充沛,机体阳气亦旺盛。三伏贴,振奋阳气、温煦肺脏、强基固本、祛邪御寒,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止咳平喘疗效好。

3.疼痛性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等。颈肩腰腿痛多因风寒湿邪侵入,阻滞经络,不通则痛。“三伏贴”借自然界之阳气,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促使药物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攻击“风寒湿”等阴寒之邪,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痛之“酸”“冷”“麻”“痛”等临床症状。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

5.小儿疾病

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哮喘、厌食、多汗、遗尿、慢性腹泻等气虚、阳虚症。

6.亚健康调理

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气虚体质(气短懒言、体倦乏力)、免疫力下降等。

夏季防暑降温药品

1.藿香正气液

用途:藿香正气液具有芳香化浊、扶正祛湿的作用,除能治疗胃肠感冒、中暑外,还能扶正气、化邪浊,提高人体免疫力。

2.金银花露

用途:金银花露是以金银花为主制成的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剂,气味清香,甘凉润口,是中医饮剂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

3.风油精

用途:风油精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可治疗中暑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

4.清凉油

用途:清凉油为白色或淡黄色软膏。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可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也可用于中暑、晕车、蚊虫蜇咬等。

5.无极丸

用途:可以清热祛暑,避秽止呕。用于中暑受热,呕吐恶心,身烧烦倦,头目眩晕,伤酒伤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晕车晕船。

6.仁丹

用途:具有清暑开窍,和中止呕的功效。在夏天,天气太热容易导致伤暑、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可口服或含化仁丹。

防暑降温主要措施

(1)在烈日下做好防晒工作,在暴露部位适当擦一些防晒霜,戴上草帽、遮阳伞,穿布质的长裤和长袖衬衣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

(3)多洗温水澡帮助体温散发;

(4)多吃蔬菜瓜果,适量饮用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清凉饮料;

(5)常备点防暑药物。

(6)高温作业下工作人员应间隔一段时间,就要到阴凉处休息一会儿,以防中暑,同时要多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佳。

扫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