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艾灸,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年三伏灸时间安排:

  7月2日—8月21日

  伏前灸:年7月02日

  初伏灸:年7月12日

  中伏灸:年7月22日

  末伏灸:年8月11日

  伏后灸:年8月21日

  温馨提示:

  艾灸每伏第一天为最佳,能持续最好。

三伏天艾灸四大好处

三伏灸的第一大好处

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三伏灸的第二大好处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火力充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抗打击力强。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天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三伏灸的第三大好处

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阳驱寒!

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

大椎、颈四椎旁、肩井、阿是穴。

大椎、肺俞、膻中、脾俞、丰隆。

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艾灸法: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0:00-11:00最为适宜。

三伏灸的第四大好处

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夏季常见病症艾灸调理方法

三伏天做艾灸是最好的改变虚寒体质,祛湿驱寒养生的方法,为大家分析几种夏季常见亚健康问题,如何利用艾灸帮你一起守护阳气,健康养生。

症状一:空调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位置:大椎穴

作用效果:温阳散寒。

症状二: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来进行治疗。

保健方法:艾灸温肺法

取穴位置:肺俞穴

作用效果: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症状三: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保健方法:艾灸祛湿法

取穴位置: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用效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症状四:皮肤病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

保健方法:艾灸止痒法

取穴位置: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效果: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症状五:慢性腹泻

夏季腹泻的病因多为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发生。而素来就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则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阳气。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位置: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效果: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症状六:宫寒

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的,或者宫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经后错、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季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

保健方法:艾灸温宫法

取穴位置: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效果: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