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一样常见的菜叶,同样是被我们习惯性忽视,却默默守护我们健康的食物。

又到了秋季转凉,乍暖还寒的时候了。这个季节是呼吸道疾病、流感频发的季节,最近又是出行的高峰,最容易感受外邪了。

上周和朋友去爬山的时候,出了一身汗,虽然已经擦了汗换了新衣服,但是奈何又下起了暴雨,只好打车先去朋友家做客。

可能是车里空调温度太低,又淋了一点雨,我朋友上车不久就开始头晕恶心想吐。

到了朋友家,症状只增不减——头痛、想吐、怕冷、低烧,一副肠胃型感冒的样子,正当我准备说出门买点药的时候。只见家中老人,在厨房捣腾了一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汁,里面带着一股特有的清香。

朋友慢慢喝了不一会,先前阴郁的面色稍有缓和,苍白的嘴唇开始红润,才抬起头说身子暖暖的,已经没事了。

刚开始没细看,就疑惑是不是姜汤?姜也没这么香?一问才知道,这里面是紫苏叶、生姜、红枣熬的汤汁。

当时我就感慨,老一辈的养生意识都这么强,马上就知道该吃什么,肚子里总是藏有那么些小偏方,他们也讲不清楚其中道理,但中医文化的传承可能就是在老百姓的生活点滴里延续,默默地守护着国人的健康吧。

当时我对紫苏和生姜的组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于受凉、外感寒湿导致肠胃的不适,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帮助。

生姜是比较熟悉的,喝姜汤可以御寒,让我啧啧称奇的是紫苏叶,它是个什么道理呢,这香味估计就是紫苏散发的吧?

之前这个名字就只是默默躺在中药学的书里,和其他常见本草一样,并不是十分起眼。

但没想到细细研究来,它却是本草里面少有的既祛寒湿又能理气和胃,解除胃胀、胸闷、呕吐的佳品,可以说是多功能集合于一体的草药。

紫苏叶散风寒,祛胃寒,温中止呕

紫苏叶发散风寒的作用,就是说,当风寒侵袭人体的的时候,要抵抗邪气就是要把它们发散出去,就像古籍描述的一样。

《本草正义》:紫苏。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也就是说,如果感受了寒湿,同时有胃肠道不太舒服的症状,比如:胃胀、肚子胀、呕吐、腹泻,紫苏叶就是很好的帮手,兼顾了外感和肠胃的不适。

中医治疗风寒表证,一般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把邪气排出去,这种药物一般比较峻猛。而紫苏却很温和。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一书就写道:「苏叶性温入血分,少用不发汗而能解肌散风。若表证兼胃寒者,用苏叶可起宣肺散风寒、芳香止呕、温中和胃作用。」

这里祁老说,少用可以不发汗也能把邪气从肌表发散出去,作为食物,紫苏叶祛寒的方式要平和得多。可能因为性质比较温和不伤正气,即使是没有外感的表现也可以使用。

《中国药典》: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

因为它这个独特驱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所以外出旅行坐车、晕车晕船、导致的肚子发凉、头晕、呕吐就有很好的发挥空间,抵抗山峦障气、空调冷气、冷热交替添衣不及时的打喷嚏过敏等,外出旅游带点紫苏,安全感爆棚!

除此之外,紫苏叶也常应用在一些慢性腹泻的症状上,尤其是吃海鲜导致的。

紫苏叶能清慢性腹泻的「余毒」(鱼虾蟹毒)

有的人长期大便不成型,大便稀溏,类似于脾胃虚寒的表现,却调理不好,迁延日久。这种可以归为慢性腹泻,有可能是因为以前吃过的而一些海鲜余毒残留在体内。

这个经验是在查阅医书的时候找到的,来自江苏老中医陈笑夫的经验。

紫苏叶,除了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作为发散药之外,还偏重于用来治疗某些腹泻(相当于过敏性结肠炎),而收良效。这种腹泻,在急性发病后,往往余「毒」未清,常因饮食不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遂致酿成慢性。该药的适应范围:主要是病人有可追忆的食物过敏史,并曾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发病过程。这些引起发病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中的虾、蟹、蛤类及某些鱼。

——《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

以前只知道吃海鲜导致的肚子不舒服、过敏可以用紫苏解毒。

没想到海鲜余毒也会导致长久的慢性腹泻,而紫苏却可以清理掉常年潜伏在肠道的「余毒」,急能解毒,缓能清余毒。

《中国药典》: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中医看来,海鲜来自水下,性寒凉。而生姜和紫苏都是温性的,它们刚好能对抗海鲜的寒性,所以老一辈都知道吃鱼加点姜、炒螺用紫苏。不仅仅是为了去腥味,还有更多守护身体健康的意味。

而且和生姜搭配还特别好,它俩就像孪生的兄弟姐妹,同用增效!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查看产品详情或购买!

识别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