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泄泻是一个病证,西医中器质性疾病,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症的疾病,可以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后世奠定了泄泻的理论基础。《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等。对于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对于泄泻所涉及的脏腑及临证表现,《素问·宣明五气》曰:“大肠小肠为泄。”《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同时与肝、肾也有相关。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泄泻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盛伤脾,或饮食伤脾,暴泻以实证为主。虚证见于劳倦内伤、大病久病之后,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脏,久泻以虚证为主。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痊愈。一些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可由实转虚,转为久泻。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泻九法”,认为“夫是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
暴泻宜运脾化湿,重用化湿,佐以分利。运脾者,燥湿之意,可用芳香化湿之类,如苍术、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砂仁等。暴泻以驱邪为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气虚下陷之久泻宜健脾益气、提升中阳,方如补中益气汤;滑泄不禁者宜温涩固脱,方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或加诃子、石榴皮、乌梅等;大便含食物残渣,宜消食化积,方用保和丸;泄泻如水,宜利小便以实大便,方如五苓散等;寒热错杂,久治不愈的慢性泄泻,宜寒温并用,温清消补,方用乌梅丸。
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