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对牛奶蛋白过敏(CMPA)诊疗实践的不断探索,CMPA的诊疗理念也随之发生升级转变,经历了从规范化诊断、单纯回避过敏原、到主动让过敏患儿快速建立免疫耐受的几个时期,而最新研究证明添加了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对于远期过敏症状发生率的改善更将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带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为推动CMPA精准化诊断(分类、分度)和科学化管理的诊疗理念,美赞臣特邀国内外权威儿童消化、临床营养及儿童保健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年5月15日由美赞臣主办的“因爱而生百年科学——美赞臣科学营养国际高峰论坛”。对牛奶蛋白过敏研究前沿进展和临床管理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传播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疗新理念,深化临床实践。
此次论坛围绕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与管理理念、CMPA管理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以及CMPA临床实践经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其中就诊断与管理理念方面,“ColinD.Rudolph教授”对全球CMPA回顾分析,为大家剖析CMPA科学诊断和精准管理,同时回应临床实践热点话题。而“陈同辛教授”立足中国的CMPA管理发展,以最新指南为指引,解析非IgE介导轻中度CMPA患儿的诊断与管理建议。
就临床研究进展方面,“RobertoBerniCanani教授”首次在中国分享自己待发表的最新CMPA膳食管理的研究细节及初步结果。
临床实践经验方面,“许春娣教授”分享CMPA与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鉴别以及相互的关联与临床管理实践经验。
同时,本次论坛还邀请到7位儿科大咖,共同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过去所面临的诊疗挑战,以及现在诊断精细化区分后的诊断管理和营养改善方案。
本次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蔡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开始蔡教授致开幕辞:此次美赞臣主办的论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CMPA的国际最新动向(包括意大利Canani教授的在研项目),国内的发展趋势,以及对CMPA的诊断鉴别和营养管理。同时,今年是安敏健诞生80周年,安敏健在中国的上市,给中国的CMPA患儿带来更多的选择,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效。
会议中首先美国《鲁道夫儿科学》主编Colin教授通过纵观CMPA,以疾病发病机制和全球及中国的发病率为背景,延展到疾病精准诊断和科学管理,重点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根据就诊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级进行个体化管理。并就时下管理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讲解,包括了益生菌、益生元以及母乳低聚糖对于CMPA管理的作用及其临床证据。同时强调过敏管理新模式,从原来的被动回避,转变为主动膳食管理,诱导口服耐受建立。其中添加LGG的深度水解配方(eHF)作为CMPA患儿的重要膳食组成,其临床功效,包括症状缓解,口服耐受建立和降低远期过敏风险都经过临床验证,给患儿带来获益。
接下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同辛教授着重讲述了非IgE-CMPA的诊断与管理建议,强调非IgE-CMPA的诊断需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牛奶蛋白试验性膳食回避-口服食物激发的结果,后者是确诊CMPA唯一可靠的方法。就管理方面:患儿一般不建议停母乳,如需考虑配方喂养,应遵循轻重有别原则进行管理:轻中度CMPA首选eHF,重症患儿选择氨基酸配方。
之后由欧洲食品诱发疾病研究实验室主任Canani教授分享关于CMPA管理的最新研究。研究表明:口服耐受的建立需耐受原(活性肽段)和益生菌的双重作用,调节细胞因子与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屏障建立,从而调节免疫。其中添加了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相较于其他低敏配方,能显著提升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耐受率,降低随后过敏症状的发生。此外,最新未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氨基酸配方的CMPA患儿在病情稳定后转用添加了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也能提高耐受。这些研究为优化低敏配方,更好管理儿童CMPA提供重要依据。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许春娣教授对CMPA和FGI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分享。可以通过是否涉及多系统症状、生长受限等来排除FGID,单纯的胃肠道症状不合并报警信号优先考虑FGID。同时指出CMPA患儿可能同时发生FGID,CMAP也可能是随后FGID的危险因素。使用添加了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管理CMPA,可以降低患儿随后患FGID的风险。
最后,针对婴幼儿CMPA热点问题,与会专家们进行了圆桌派-隔空对话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从过去CMPA存在的诊疗挑战、里程碑式进展,延伸到现在CMPA的差异化的管理,再到日后如何推动CMPA科学管理等话题。
CMPA管理背景及历史回顾
王宝西教授指出,由于过去对CMPA的认识不足,且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误诊漏诊时有发生,进而造成管理不当,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但年以来,随着CMPA指南不断迭代,为CMPA的正确诊断提供了规范化的诊疗依据,解决了诊断过程中的困难,提升了诊疗水平。
江米足教授提到指南的更新不断优化CMPA管理,使得CMPA逐渐向精准化管理升级。由开始缺乏分类分度管理,到现在更重视精细管理,每一版指南的更新都代表着诊疗的进步。
CMPA诊断治疗
黄瑛教授分享了IgE和非IgECMPA的宝贵临床诊断经验。其中IgE-CMPA诊断可先进行血清IgE抗体检测,阳性值非常高,高于预期,可直接诊断,不需激发试验。如未超预期值,待症状改善后进行激发试验诊断。非IgE-CMPA最终诊断以膳食回避口服激发为准。
耿岚岚教授指出对CMPA细分是为了更精确的诊断,并根据患儿CMPA的类型及轻中重度的临床表现给予个体化的治疗。
CMPA营养管理
盛晓阳教授指出家长配合对CMPA的营养管理也很重要,对于母乳喂养的CMPA患儿应教育家长合理回避过敏原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忌口有效;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应教育家长合理选择配方奶粉以及如何判断配方是否有效。从而提高家长的依从性。
洪莉教授指出对于伴随营养不良的CMPA患儿,应首先确定营养不良水平及确定追赶生长发育的比例,从而计划如何达到目标,并做好生长发育监测和饮食记录。
王宝西教授指出eHF中添加益生菌,其安全性及口服耐受建立的作用已被临床证实,因此可以考虑在eHF中添加益生菌。但在氨基酸配方中添加益生菌尚没有充分的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建议在氨基酸配方中添加益生菌。而对于是否选用无或含乳糖配方,大部分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存在胃肠道症状,乳糖不可用于伴随腹泻症状的患儿,如果患儿不伴随腹泻症状,可给予含乳糖配方的配方奶粉。
CMPA口服耐受
耿岚岚教授指出对CMPA的管理经历了从单纯被动回避过敏原,到主动诱导口服耐受、降低远期过敏风险。研究显示:补充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LGG以及采用口服免疫疗法等干预手段有助于诱导口服耐受。
专家寄语
会议最后由大会主席龚四堂教授做总结发言,龚教授提到牛奶蛋白过敏经历了几个时期,从诊断到规范化的诊断、到回避、临床康复,再到现在如何让过敏患儿能够尽快建立免疫耐受,最后使得患儿健康成长,降低远期过敏风险,这是我们儿科大夫需要肩负的责任。未来希望我们儿科大夫一起努力,为中国儿童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本次论坛对牛奶蛋白过敏诊断治疗、营养管理、临床研究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与详细讲解,吸引了众多医务人员在线观看。推动CMPA前沿进展学术交流,助力提高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疗水平,使更多患儿获益。隔离病毒不隔绝学术分享,未来,美赞臣将继续与各位医务专业人士一起,共同守护中国母婴健康,助力健康中国目标,为共同养育更健康的中国下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