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涵盖现代医学多种疾病,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等等。本论所谈的不具体指现代医学的哪种病,只是指“反复发作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状”,所以说这算是中医诊断的一个范畴,我们把范畴先确定一下。在此我分几点简单讲一下我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浅见,供同道老师们批评、指正。

首先声明,下面谈到的不全是我个人的东西,有些是来自于老前辈们的经验,有些来自于书本、医案,当然有些也算是我个人的体会,学自前辈们的东西在此再表谢意。

一、治疗慢性腹泻也不可概以“固涩”为法

众所周知,腹泻病位主要在于大肠,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的特点是以通为用,所以治疗腹泻,不能见泻即止,慢性腹泻也是如此,有些慢性腹泻(比如现代医学的放射性肠炎,因为肠道受射线照射而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腹胀、肠鸣、水样便,甚至便血。)一时固涩后,病人反而感觉不舒服。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可“固涩”呢?

临证如见“临囿腹痛,泻后痛减,或大便夹有粘液便,”这即是应“通”不宜补涩的证候,此处“通”的概念有如下三点:即行气、导滞、祛湿,而慎用固涩之品。行气常用苏梗、香附、川楝子、乌药等。导滞最宜用木香槟榔丸,祛湿不必赘述。

二、腹泻兼明显腹胀时,治疗应以“升降气机”为法

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此枢纽主要体现在“脾升胃降”上,如果脾胃气机的升降失调,则必然会导致腹泻、腹胀之变。所以腹泻伴明显腹胀者,重在升降脾胃气机,此时单纯止泻可致腹胀加重,而降气消胀又对腹泻不利。这种情况如果湿邪表现不明显,可以木香槟榔丸加升麻、枳壳。枳壳这味药,我个人体会有升清和降浊的双重作用,有利于恢复脾胃的升降气机。湿邪明显者,可以四平汤祛湿后,再调理气机。

三、治泻不离祛湿

我在拙著《小医宗金鉴内科心法要诀》中云:“泄泻感邪不离湿,次有寒热辅助之……”,所以治泻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临床常用茯苓、泽泻、薏米,车前子等渗湿之品。应用这类药物时,我个人体会用量均需较大,一般30克左右,量小了不易见效,但车前子有人服后可致腹泻,应予注意,可以车前草代。我个人的感觉,应用车前子炒研粉,4克左右冲服,效果较汤剂好。

四、注意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不仅可以导致便秘,也可以导致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有些病人常法治疗不效时,可配合应用宣发肺气的办法,尤其对腹泻伴见胸闷、气喘、咳嗽等肺部症状者,可配合应用桔梗、前胡、紫苑等药物。有老中医见此情况时,应用牛蒡子宣肺气,我个人常用该药治疗习惯性便秘,所以去而不用,诸位见仁见智,可以自已定夺。朱良春先生治疗久泻久痢的仙桔汤,以桔梗为主药,想来也是此意。

五、久泻不离“温阳”

慢性腹泻患者常伴有腹冷痛,腹泻也常因受寒诱发或加重。所以患者只要无明显的大热之象,即可以温阳,一定慎用寒凉之品。温暖脾肾之阳的药物,可以选择应用炮姜、附子、肉桂、乌药、菟丝子等。乌药一药,我临床喜用,能理肝气,又能温肾,颇合慢性腹泻脾阳虚肝木旺的病机。

六:关于“肝旺克脾”

一部分慢性腹泻病人的症状发作常与情绪相关,中医辩为肝旺克脾,此时平肝慎用龙胆草、栀子等清肝火之品,可以酸甘化阴、柔养肝体的白芍甘草汤,能缓解腹痛,如肠痉挛腹痛较重,九香虫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大家可以临床一试。

七、关于“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常见且有时很难调理的一个症状,古人说“调气则后重自除”,其实并不全面,我在临床上常分为三种情况调理:1、里急后重伴肛门灼热者,单纯理气效果并不理想,一定要先以清湿热积滞为主,常用秦皮、苍术、地榆,等,再用理气之品。2、里急后重伴腹中冷痛者,用薤白配瓜蒌,加理气之品,薤白配瓜蒌的比例根据病人的阴阳体质偏胜决定,我个人的体会是蒌薤比为20-24:9-12时基本是寒热对等的,供诸位参考。3、寒热不明显者,理气为主,常用木香、槟榔等理气药物调节。一般理气药效果不好时,加入降肺气的杏仁有时可起到较好的作用,这是津门大医王士湘先生的经验,诚非虚谈。

(注:本文据陈医生“中医三人行”专业讨论发言稿整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