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除遗传疾病和自身免疫等机体因素外,许多外界因素也会侵袭肠道,造成儿童腹泻。小编在这里为各位医生简要总结这些易引发腹泻的“罪魁祸首”,让你能及时找出解决之道。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肠道感染
病毒感染较细菌感染更为常见,主要有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人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其中轮状病毒为感染“主力军”,世界范围内35%-52%的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几乎所有3岁以前儿童均有感染史,我国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的儿童达3万例[1]。此外,细菌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案例较多。
乳糖不耐受
婴儿急性腹泻通常会导致其小肠黏膜受损,导致小肠黏膜上缘乳糖酶水平快速下降,乳糖分解能力大幅减退。而那些未在小肠被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后会被细菌败解形成单糖,增加结肠内的渗透压,引发渗透性腹泻,从而加重和延长急性腹泻过程。研究表明婴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率可达46.9%-70.0%,轮状病毒感染有很大可能会造成乳糖不耐受[2]。
因此,在婴儿出现急性腹泻时,首先需治疗原发病,其次应用无乳糖配方代替普通配方粉,直至腹泻痊愈,再坚持1~2周,以确保乳糖酶功能恢复[3]。
应用抗生素
婴幼儿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时可能会导致其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嗳气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发生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脱水。同时,抗生素的应用也会使肠粘膜损伤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4]。在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时,建议调整抗生素方案,补充益生菌制剂,并采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母乳成分
母乳中的前列腺素与脂肪水平也与婴儿腹泻相关。国内外研究发现,母乳中高水平的前列腺素E2将促进婴儿小肠平滑肌的蠕动,使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增多,从而增加了大便的次数。而母乳中脂肪水平过高,将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肠道渗透压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腹泻[5][6]。
着装不当
腹部受凉时肠道受刺激蠕动增强,受热时胃酸、消化酶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腹泻[7]。所以在夏天要注意婴幼儿腹部的保暖,切不可让孩子处于“开着空调,露着肚皮”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李莉.病毒性腹泻研究概况[J].现代预防医学,,(1):-.
[2]赵红梅.儿童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4(8):-.
[3]崔玉涛.正确认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J].临床儿科杂志,,(9):-.
[4]孙俭红,张佳慧,仰曙芬,等.药物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与无乳糖奶粉的干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43(6):-.
[5]李在玲,周薇.纯母乳喂养婴儿腹泻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45(4):-.
[6]MitchellLA.Prostaglandinsinhumanmilk[J].ArchDisChild,,55:.
[7]黄家美.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5(20):74-75.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yxj.org.cn稿费:—小编赞赏